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保定>美食>正文

老保定的七夕食俗:吃巧食 摆开瓜果祭织女

A-A+2013年8月15日10:49中国新闻网评论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要到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近年来,在众多商家不遗余力的造势下,七夕更是被打造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不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夕有着自己的含义——乞巧。有着独特含义的节日,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习俗。与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有着自己的食俗。在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保定地区,七夕食俗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

  七夕原是乞巧节

  虽然有着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传统的七夕节却并非是情人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型于汉魏,形成于唐宋,明清成为普通节日,主要强调人们的心灵手巧。

  在保定地区,投针验巧是明清时期人们乞巧的重要方式。《涿州志》中记载:“七夕……是日正午,人家室女以水注大碗,撇绣针于其中,以乞巧。”在七夕,女子们把针投入水中,根据针浮在水面上时,阳光投在碗底的影子来检验,到底是谁更心灵手巧。

  除了投针验巧,七夕节还有望月穿针、种巧芽、镂花瓜、做巧果、结彩楼等习俗,以种种手工活动展示出女性的心思灵敏和手艺精巧,民间还有看蜘蛛结网是否周正来乞巧的习俗。在这一天晚上,姑娘们遥望星空,静听牛郎织女私语,向上苍乞求心灵手巧,同时也为自己的爱情和生活祈福。

  在乞巧的同时,人们也在七夕这个节日中乞求生育。在七夕前夕,人们会将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红豆、豌豆等,用水浸入瓦器中,待发芽数寸后,用红蓝彩线扎束起来,放置在小盆中,七夕当天供奉,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乞巧食俗巧果筵

  乞巧节最重要的食俗是摆设“巧果筵”。在保定,“巧果筵”主要包括巧果、花瓜、酒,以及象征多子多孙的“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干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七夕最为出名的应节食品。其主要用料为油、面、糖、蜜,有白面做的,也有米面做的;做法上有炉烤的、油炸的;形式上有圆饼形的、梭子形的。以麦面做的叫面巧,以糯米粉做的又名粉巧。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巧果虽不复杂,但款式极多。即便在保定一地,其形状也各不相同。手巧的女子做巧果有模拟神话中牛郎与织女相会时,脸上泛起幸福微涡的果食“笑靥儿”;有模拟天上织女织布梭的小星的梭形面果;有模拟传说中牛郎掷给织女的牛拐子的小星的三角形面果。这些形态各异的巧果,不仅显示了女子的灵巧,也平添了人们的食趣。

  除了巧果外,保定地区的先民还多用花瓜和花果来祭奠织女。花瓜和花果即“瓜果切雕”,在瓜果上面镂刻上吉祥图案或祝福的文字,点缀节日气氛。那时的人们相信,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是主宰瓜果生长的女神。根据地方志资料记载,保定范围内,如涞水、涿州、安新、定州、唐县、雄县、徐水、高阳、安国等大部分地区都有设瓜果祭祀织女,以乞巧的风俗。如《保定府志》记载:“七夕,女子设瓜果祀织女,穿针乞巧。”不过,在七夕这天虽然多吃瓜果,但是女子们是绝对不会吃梨的——在这一天吃梨,就会和巧距离得更远。

  七夕日晚上,女人们会在月光下摆上“巧果筵”。或五六人,或十来人,几个女子一起于案前焚香礼拜。祭拜结束后,女人们一般将供品中的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便大家共同分享。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着水果、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除设瓜果祭祀外,一些地区还有个独特的习俗——杀鸡。《雄县新志》记载:“七月七日,曝洗,云曝干而濯洁。是夕,闺人以茜鸡作乞巧会。”虽说祭奠织女当以水果为主,不应出现烟火食,但鸡除外。我们的先辈们觉得,在这牛郎织女相会的夜里,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求福求巧吃巧食

  巧果及花瓜是最具特色的七夕食品。而其它的节日食品,则统称为“巧食”。由于七夕流传广泛,各地食俗也不尽相同,大多地区以饺子、馄饨、面条和油果子等为主。

  在保定地区,以饺子、面条作为巧食比较流行。包饺子时,女人们往往会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直到今天,保定地区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虽然,没有人再往饺子里放针,但不少人家仍会把钱包进饺子里,以图个好彩头。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