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保定>美食>正文

冬日做一碗暖胃又暖心的面给你爱的人

A-A+2013年12月11日17:01《时尚健康》评论

木耳爽肉打卤面木耳爽肉打卤面
素面素面

  中国面条起源于东汉,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面的繁体字为“麺”,特指小麦磨成的粉。考古学家曾在山东聊城、河南洛阳等地区分别发现过4000多年前的小麦遗存和3600多年前的炭化小麦。面条最原始的名称叫“汤饼”或“煮饼”,这是因为制作它时需要一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将面撕成片状投入锅中,故得此二名。东汉的刘熙、晋代的束皙、南北朝的吴均,都有介绍和描绘“汤饼”的文章传世。

  古时还有这样一个习俗:家里生了小孩,在第三天,要请客人吃“长寿面”,意在庆贺,名曰“汤饼宴”。宋代苏东坡《贺人生子》中有“甚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说的便是这个习俗。后来给老人祝寿吃长寿面,用意也是祝愿长寿。

  到了唐代,随着案板、擀杖、菜刀等厨具的产生,做“汤饼”时一般不再用手托面了,《新五代史·四十》就有皇宫内“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的记载。唐代还出现了凉拌面“冷淘”,即将面条煮熟后,过凉水后再吃的一种面条。北宋后期,“不托”的形状逐渐固定成细长条,而且有了地方风味之别,“面条”的名字便应运而生,沿用至今。元代时,已有了将面条加工成的“挂面”。《水浒传》第45回介绍和尚裴如海馈赠潘公的礼品中,就有“些少挂面、几包京枣”。

  明初“ 炸酱面”、“ 鸡丝面”、扬州的“裙带面”、福建的“八珍面”等,都称誉一时。清代杨静亭的《都门杂咏》中,有一首咏“鸡面”的诗:“面白如银细如丝,煮来鸡汁味偏滋。酒家惟趁清晨卖,枵腹人应快朵颐。”足见当时面条加工技艺之高超。

  明清以来,特别是现代,面条的制作和吃法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发展,种类繁多,风味各异,捞面、卤面、焖面、烩面、炒面、拌面、冷面、汤面、煨面等,多达四五百种。

  不同地区各自有特色的风味面,如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四川的“担担面”、河北的“杂面”、上海的“阳春面”、陕西岐山的“臊子面”、吉林延边的“狗肉冷面”、扬州的“裙带面”等等。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