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保定>社会新闻>正文

南水北调进入保定将助白洋淀“解渴”

A-A+2014年8月27日10:05新京报评论

  河北中部的保定,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成一个扇形堆积体,在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水流逐渐汇集,形成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被赋予“华北之肾”的美名。然而,由于近年华北地区的干旱,白洋淀因缺水而一度“肾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初期,“白洋淀生态补水工程”曾作为配套工程被提出。今年,中线工程完工后将输水送冀,这对于当地水利部门是个“利好消息”。保定市水利部门表示,南水北调会为城市带来充足的水量,从而置换出一些水源,给白洋淀的生态补水计划带来更多的调配空间。

  8月16日夜里,闪电划过保定安新县上空,屋前,一眼望不到边的白洋淀水域,跨过沿岸70多米宽的航道,就是田晓青承包的2000多亩的鱼塘。连续的闷热天一直让他的野生鱼忍受着缺氧,当雨滴落在水面上时,田晓青和他的鱼儿一样,舒了口气。

  大田庄是白洋淀中南部的水区村,不到5000人的村民中,有近一百户人家和田晓青一样靠养鱼为生。水,是他们的活路,也是“华北之肾”白洋淀的活路。

  “水多了,怕;水少了,更怕”

  当村支书之前,田晓青就是大田庄有名的水产养殖户。8年的养殖生涯,田晓青并非一帆风顺,淀水的多寡牵绊着他的产业兴衰。如今,他更是知道,这也关系着靠水生活的水区村民的命运。“白洋淀的养鱼户,水多了,怕;水少了,更怕。”

  2006年,田晓青从外地回乡决定搞养殖,“没经验,光凭着一股子干劲和大投入,一下往鱼塘里撒了200多吨饵料。”

  投好“肥料”等着丰收的田晓青却被汛期涨水“击蒙了”,“连续下了几天雨,水一下涨了1米,没过了拦鱼的网,鱼扑溜扑溜冲走了大半。”田晓青傻眼了,近百万元的饵料跟着打了水漂。

  比起丰水期,田晓青和所有白洋淀村民一样,更怕干旱,“现在还生活在白洋淀的人,依旧保留着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出行、养鱼、割苇子,都得有水才行。”

  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几近中断。

  1983年-1987年,白洋淀曾在这五年中彻底干淀。干淀第一年,田晓青17岁,在县里读高中,假期回家到码头搭船时,发现淀里的水都干了,“淀底子成了土地,裂出缝。”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的船派不上用场,田晓青上学改骑自行车,“直接从淀里一路骑到学校。”

  改变的不只是出行方式,靠捕鱼为生的村民开始向旱区村的乡亲们学习种地,干涸了的白洋淀恰成了一片有机沃土,“把淀里的芦苇割了,垦出地来种玉米和高粱,都长得壮。”

  在紧邻白洋淀东岸的赵北口村,村民尚会来起初不习惯种地。当年34岁的她曾和丈夫一起,远赴几十里外的海河继续以捕鱼、卖鱼为生,“村里好多年轻人也开始到外地谋生。”

  重新蓄水缓解5年“肾衰竭”

  1988年,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白洋淀重新蓄水,至今再未干淀。

  如今,65岁的尚会来捕不动鱼了,但生活依旧离不开水。每天早上7点,她和老伴从家驾着小艇出发,赶到安新县的东关码头,等待搭船去赵北口的乘客,一个人收15元。从春天开河到入冬结冰的8个月间,摆渡是老两口一年的生计。

  安新县、保定市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均认为,上世纪80年代出现干淀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造成上游水量减少,无水可入淀。

  尚会来的记忆中,因干淀而离去的,不仅是年轻的村民,还有那些栖息在湿地里的鸟,“干淀那些年,再没捡着过鸟蛋。”

  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田永昌介绍,在经历了干淀带来的危机后,上世纪90年代,白洋淀的生态功能重新引发人们的关注,“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366平方公里的白洋淀,年水面蒸发和渗漏量可以有效调节京津小气候、缓解气候干燥、涵养地下水源,同时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承担着缓洪滞沥的功能。”

  多水源“解渴”力度尤显不足

  为了使“华北之肾”不再出现“肾衰”,按照国家水利部部署,河北省、保定市不断启动生态补水工程,为白洋淀“解渴”。

  “6.5米被确定为干淀水位,只要水位靠近这个数值,就要实施人工补水。”保定市水利局建管处副处长周振锋介绍,1997年-2009年,大清河系的安各庄、王快、西大洋三个水库多次为白洋淀补水;2004年2月,“引岳济淀”跨流域调水工程从海河河系的岳城水库开闸放水,为白洋淀补水1.6亿立方米;2006年,“引黄入淀”工程启动,截至2011年,黄河水5次从山东省的位山闸出水入淀。

  保定市水利局提供的一份白洋淀补水统计表显示,1997年至今,各项应急补水工程共为白洋淀补水21次,17年间,仅有2007年和2013年没有补水。不过,遗憾的是,补水后仍未能缓解淀干的窘境。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院曾测算,要维持白洋淀的基本生态功能,水位应达到7.3米左右,淀区蓄水至少达1.2亿立方米,才能有效阻止“肾衰竭”。而数据显示,21次补水后,仅8次水位达到7.3米。

  “水源地水量不足,补水也很难见效。同时,白洋淀是浅盆型,水面大,蒸发量也大。”周振锋介绍,北方气候干燥,如果没有有效降雨,上游水库和黄河的水量也吃紧。

  周振锋说,目前补水白洋淀的三大水库中,西大洋和王快水库每年要向保定市供水6600多万立方米。而王快水库和安各庄水库在2009年-2014年间,还曾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前的应急水源向北京供水,“水库首先要满足保定市生产、生活用水,结余出的水量才有条件作为生态水提供给白洋淀。”

  而“引黄济淀”的补水也要考量当年黄河的水量,除此之外,补水由于沿途的水损失,到达白洋淀后也仅剩来水量的一半。

  南水北调带来更多可调控空间

  8月17日,安溪县白洋淀旅游风景区,水面上芦苇葱郁,苇间淀洼上荷叶连连,荷花绽放。驾船往淀区深处行进十几里,湿地区域水草长得高出水面近1.5米,水鸟点水而逝,野鸭突然从芦苇丛中飞蹿出来,又迅速埋头潜入水中。驾船的师傅说,一周前,他还曾在宽阔的水域见过三只白鹭。

  安新县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田永昌介绍,最近两年,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因水量充足,得到了良好恢复。

  “今年,应该不用再给白洋淀补水。”周振锋说,目前,白洋淀的水位为8.7米。

  “那明年呢?”对于疑问,周振锋回答,南水北调进入保定后,将为白洋淀的生态补水提供更多的调配空间。

  目前,保定水资源调配共分四种水,包括外来水,本地水,地表水,地下水。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度,保定市区近120万人口,一年用水8000多万吨,这些水中,6000多万吨来自西大洋水库,1100多万吨来自地下水。

  “这些水资源构成了我市‘一纵四横三库一淀’的调配水总格局,一纵就是南水北调总干渠,四横指保沧、廊涿、天津干渠和大水系水源工程。”周振锋对照公开数据进一步分析,2012年6月,王快和西大洋两库连通,当年在满足市区工业、生活用水的基础上,两大水库平水年余水约为2.66亿立方米,偏枯年为1.5亿立方米。随着南水北调完工,2015年后将给保定市供水5亿多立方米。

  “南水北调的水主要是供保定市的生产、生活用水,这样水库的水就可以被置换结余下来,生态补水的水源便能得到保障。这为白洋淀补水提供了更多可调控的空间。”周振锋说。

  同题问答:项目影响水质,坚决叫停

  答题人: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李俊岭

  新京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到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工作?期间,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俊岭:我是2013年7月开始负责保定市南水北调相关工作的,感触最深的是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

  新京报:你认为当地为南水北调作出了哪些贡献?

  李俊岭:保定市处在中线工程末端,为保障首都用水安全,国家决定先期建设石家庄至北京段中线总干渠工程,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前,利用河北省4座水库应急向北京供水。京石段全长227公里,保定境内占了170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首战的主战场。

  新京报:你认为南水北调给当地带来哪些改变?

  李俊岭: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年均分配我市5.5亿立方米(含定州)清洁水源,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届时我市南水北调和大水系工程相得益彰,无论利用引江水还是地表水都可向白洋淀补水。

  新京报:全线通水后,你认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当地还会做什么?

  李俊岭: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工程的运行管理维护,保证水质,形成何种管理体制才能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最佳效益。如何形成外调水和本地水多元化局面,如何整合利用水资源等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新京报:当地是怎么保障水质安全的?

  李俊岭:目前,我市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渠道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已经编制完成,明确了渠道一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与输水工程和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设施和进行有碍于工程运行安全的活动。对不符合保护区要求、可能产生水质影响的项目坚决叫停。

  记者手记:外乡人也愿留住这一洼水

  田晓青的鱼养到了稳定期,经验丰富的他不再给鱼撒饵料了,鱼儿彻底成了野生放养。他说,淀里的水好,塘里的微生物就够鱼吃。跟着,又补了一句:“养久了才知道,饵料对水质不好,咱不能因为致富毁了环境。”

  我猜测,田晓青的“觉悟”不排除与他村支书的身份有关,他得带头保护水资源。但我想,更大的原因是,他是这一洼水土养育的人,水牵系着他的情感。

  8月到白洋淀,当地老乡说,这正是好时节,“鱼肥荷美。”景区的水面一片淡蓝色,游人有的乘快艇,感受在水中快速跌宕的刺激;有的选择搭人力摇船,享受在芦苇荡中缓慢穿行的徜徉。一名带着孩子的外地游客说,他希望每年夏天都能到白洋淀度假,“我们是北方人,看见有水的地方就很喜欢。”

  看来,来白洋淀的外乡人,也愿意把这一洼水留下。

  留下这一洼水,当地政府着实费了一番工夫,无论从水库蓄水,还是从黄河调水,旱季一来,总抗不过老天。全球变暖、生态恶化,人类发展带给环境的压力,终究又重新压回人类身上,到了不解压不行的地步。白洋淀干淀和国家花大力气进行水资源保护就是一个缩影。

  采访时,保定市水利局的一位主任对我说,这些年,白洋淀的补水都叫生态应急补水,无论是上游水库还是南水北调,都要首先保证市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有结余才可能有补水。

  我问,未来有没有可能将生态补水也纳入常规化?主任犹豫了一下,表示出“期望”之意,但又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供给在短时间内都将是第一位的,而南水北调给保定带来利好的一面,“总要先有充裕的水,才有余地合理地调控,另外还有一点最关键,那就是节水。”

  从普通百姓,到地方官员,都能感受到水的重要。希望有一天,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能同经济发展位列同等重要的地位。(新京报记者刘珍妮保定报道)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