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承德>本地要闻>正文

承德密织气象灾害防御网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A-A+2014年11月23日09:56承德新闻网评论

  承德新闻网11月23日讯 承德市气象局局长李兴文说:“实行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以来,各级政府支持的力度、各部门的联动意识和灾害防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据介绍,气象防灾减灾是个综合性工作,单凭气象部门的一己之力,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内容,才能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

  面对频发的气象灾害,连续几年来,在管理方式上承德市以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为抓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此项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评估排名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据了解,承德市从2012年开始,将成立以市、县政府专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为核心,以实体化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为支撑,以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为延伸“横到边、纵到底”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确立为核心任务。

  在全省范围内,承德市率先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地方机构全覆盖。在2012年市、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基础上,2013年没有气象主管机构的双桥、双滦、营子和高新区,也全部成立了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及办公室,作为政府防御气象灾害的决策指挥机构组建到位。2013年市本级和8个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技术支撑单位到位运行。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预警通知,没有及时安排转移躲避,那损失就大了。”孙长春说。

  2014年6月16日早晨,丰宁县黑山嘴西两间房村村主任兼气象信息员孙长春接县气象局通知有暴雨,从外地立即驱车回到村上组织防备。晚8时半左右全村突降十几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不到两个小时降水量达110多毫米,造成山洪爆发、山体滑坡、泥石冲刷、房屋漏雨,公路、堤坝冲毁等严重灾害,但没有人员伤亡。

  目前,像孙长春这样的气象信息人员全市有4630人,并都纳入了政府森林防火、防汛等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到今年上半年,承德各县建成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238个;在没有设立气象主管机构的市辖区乡镇和街道建成信息服务站27个,气象防灾组织向城市街道和社区延伸。

  “今年7月1日18时26分,我接到县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发布的强降水天气预警信息,当即向领导汇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电话通知老虎沟水库管理处和水库下游的双炉台村、老虎沟村、高板河村、安子岭村等单位,执行应急预案,赶快排查险情,通知各村组,做好紧急转移的准备。同时,召集应急抢险队,随时准备抢险施救。20时08分,我又接到强暴雨红色预警,此时降水量已达110毫米。我马上到老虎沟水库管理处查看水情,并通知管理处和下游各村组立即组织低洼地段的农户转移避险。此次共转移老百姓28户71人,没有造成洪涝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乡政府副乡长兼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兰学友在向县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汇报材料上说。

  兴隆县安子岭乡位于老虎沟水库流域范围内,有4个村1000多口人住在水库下游,有28户直接住在水库边上的低洼处,乡还内有尾矿库5座,防汛直接险情险点险户18处199户。2014年7月1日傍晚到夜间,出现过程降水量达168.4毫米的大暴雨,由于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人员前期防备组织工作到位,临近防险应急措施得力,没有出现严重损失和人员伤亡,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

  从市、县政府决策指挥到乡镇、村、组、信息员的落实,从部门的响应联动到条条块块行业督导,从气象主管部门的履责尽职到公众的积极行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编织成一张密密实实的气象灾害防御网,改变了过去那种 “报不报在我,信不信在你,准不准在天”的状况。

  同时,也从过去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相通,但各部门尚存在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且相互间沟通不畅,大大削弱了防灾减灾效果的情况。有效推动了“气象及时预警、政府高效指挥、部门迅速联动、公众积极响应”新格局的建设。

  “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经费已纳入市、县两级政府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我市各县(市、区)政府都落实了气象电子显示屏建设经费和气象信息员工作、培训经费,气象信息服务站也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建设,各级气象部门已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气象服务、气象信息员培训和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管理与指导上。”李兴文说。

  记者还了解到,承德市政府结合承德实际情况,修订出台了暴雨、暴雪等分灾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使气象灾害防御主体和部门责任更加清晰。国土、水利、安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支撑,全市统一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气象灾害信息共享机制、防灾减灾措施联动机制逐步形成。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