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承德>本地要闻>正文

京承两地深度对接通力合作推进协同发展

A-A+2015年5月24日09:17和合承德网评论

  和合承德网讯 (记者孙丰,通讯员王江平)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京企·承德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合作会上,120余家央企、京企到场洽谈,并与承德签署32项合作协议。

  这是承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与北京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与北京的区域合作,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把与北京“同城化、一体化、差异化”发展作为战略目标,把“服务北京、借力北京、融入北京”作为有效路径,不断加快与首都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合作步伐,取得丰硕成果。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指出:“承德与北京一衣带水,开展京承战略合作,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和生态基础。近年来,承德与央企、京企的合作日益紧密,为承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围绕建设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开展生态共建,打造首都绿色生态屏障。我市紧紧抓住生态建设这个与北京合作最大的交汇点,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京冀“6+1”合作协议中《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落实,深入开展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提高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继续实施“稻改旱”工程、水资源治理、水源保护林建设、引滦水源保护治理工程等京承水资源环境治理项目,同时推动尾矿综合治理合作,确保首都水源地生态安全。在加快绿化建设方面,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再造三个塞罕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8%,各流域Ⅱ类水质达85%以上,为京津新增供水1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增强为北京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

  加强京承两地产业深入合作,承接北京产业外溢、技术外溢,打造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聚集区。我市以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北京产业转移和高端要素外溢为重大契机,充分发挥“五最一特”优势,不断加强与北京大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深入研究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找出与全市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从而深入挖掘、谋划、包装一批符合承德实际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促进央企、京企入承。目前,继续深化与北汽福田、金隅等企业集团的合作,北京建龙宽城粉末冶金产业园、绿草地宽温新型稀土锂电池等总投资417.95亿元的41个项目加快推进,中建集团尾矿综合利用、御龙谷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94个项目正在对接洽谈。同时,我市积极打造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产业转移承接区,积极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和院士工作站,加快建设钒钛新材料、仪器仪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3个国家级基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承德示范基地,推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国钒钛、航天环境工程、发动机工艺、遥感技术、特种车辆、河北食用菌、围场马铃薯食品等8家研究院建设,培育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加快推进京承“一体化”进程,建设承载首都教育、医疗功能的卫星城市,打造承接北京功能疏散先行区。我市围绕建设“服务首都特色功能城市”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按照规划设计同一、基础设施同步、公共服务同质的原则,努力把基础做实、把功能做全,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医疗、教育等方面于北京顺畅衔接的机制。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承德附属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学校、清华大学河北循环经济研究院等一批战略合作项目落地。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阜外医院等16所著名医院与我市2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坚持同网覆盖、同等同级建设,加快与北京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京沈高铁、承平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普通公路国道网规划,共同推进现有公路改造升级。积极推动环首都县与北京公交对接,构建一小时交通圈,实现与北京“同城化”发展。

  深化京承农业合作,让更多农产品进北京市场,打造北京有机绿色“菜篮子”。我市努力巩固《京承农业战略合作座谈会》成果,鼓励和引导北京涉农企业来承投资兴业,共同推进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承德建设奶牛养殖及奶制品基地、承德三元御道口现代有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促进北京农业产业优化布局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承德有机蔬菜、鲜奶等农副产品供应保障基地。自2004年京承开展农业战略合作以来,京承农业合作生产性项目112个,项目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科技研发,农业循环经济等,总投资156亿元。同时,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所)将研发基地落户我市,每年通过合作带来的农业新品种有8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30多项。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