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承德>民生>正文

乡村教师夏玉文:甘做人梯 山村孩子的圆梦人

A-A+2014年7月22日13:49中国经济网评论

  中国经济网承德讯2014年7月21日(通讯员白子军)“夏老师,您最近怎么样?身体好吗?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应聘北京一所中学教师成功了,我终于能和您一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了!”午休时间,夏玉文刚接通电话,那头就传来学生王金胜激动的报喜声。

  “太好了!以后要好好努力,当一名好教师,为孩子们播撒希望,让他们健康成长。”夏玉文高兴地叮嘱着。

  夏玉文,一位平凡又伟大的乡村教师,从教38年,一直没有离开过农村,没有离开过他所眷恋的三尺讲台。成长在农村的他心中有一个梦想:让家乡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教育,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造落后的乡村。正因为装着这份执着的信念,所以他不畏艰苦,甘受清贫,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为天底下最光荣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他最美的青春年华。

  承诺:“书记您放心,为了村里的孩子,为了咱村能走出穷困,这事无论多苦多难,我也答应了。”

  1976年2月,春季开学,陈栅子乡小东山村小学没有教师,当时的大队干部找到了夏玉文,希望由他来担任村小学教师。乡里曾经派过多位老师到这里工作,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

  来到小东山小学,夏玉文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学校没有院墙,几间草房破旧不堪,纸糊的窗户也都已破损。几张桌子,每张课桌挤着三四个孩子,仅有的几把凳子残缺不全,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不到30平米的两间屋子,既是教室也是办公室,教学条件很差,但看着教室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夏玉文还是决定留下来。

  教室没有玻璃窗,夏玉文就每年冬天未冷之前提前买好白纸、打好糨子拿到学校把门窗糊好;教室没有暖气,他自己当泥瓦匠盘炉子;取暖没有煤,他带学生捡茬子当引火柴;学生年龄小,不会生炉子,他每天都要比学生早到校一个多小时,把炉子生着,把教室的烟放掉,学生到校后,教室暖和又不呛人,保证学生听课舒服。

  学校没有水井,最近的水井离学校也有一里多路,学生用水特别困难。

  “我们这里山路不好走,而且到了冬天井台上全是冰。夏老师不放心孩子们自己打水,他就每天早上自己挑上一担水上班,保证学生的生活用水,特别的不容易”,住在水井附近的村民介绍说。

  那时山里几乎没有像样的路,夏玉文家住在小东山山上,学校在山下。他家与水井有一里地距离,他每天挑着水桶从家里来到水井,打上水再步行一里地来到学校。正常天气还勉强能挑,遇到恶劣天气就困难了。

  有一年冬天,刚下过雪,山路又陡又滑,夏玉文不小心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两桶水有多半儿都撒在身上,连鞋里都是水。就这样,他还舍不得剩下的半桶水,浑身湿答答的先去学校,放下水,再跑回家换衣服。

  “他就像个傻子一样,等跑回家换衣服时,身上的水已结成冰碴,鼻涕都冻的留那老长,也不和我说句话,换完衣服就赶紧回去上课去了”,妻子心疼的埋怨着夏玉文。

  “山里人,皮实,经摔打,这都不算什么”,说起这些事情,夏玉文满不在乎的呵呵一笑。

  如此艰难的挑水路,夏玉文一挑就是八个冬春。八年里,他每天挑水走二里地的山路,每年大约走近400里地,八年就是3200里地山路。一个人挑一天水也许不难,但是这样的事情累计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八年,就成为一种让人敬仰的高度。

  1984年,夏玉文带着学生并入河南营小学,环境虽有改善但仍不容乐观。河南营小学门前有条小河,每年夏季下雨之后都会发洪水。学生们的家很多都在河对岸,要想上学必须趟水过河。夏玉文不放心孩子们的安全,他总是亲自护送学生,身上背着低年级的,手里拽着高年级的,一步一步艰难过河。从1984年夏玉文来到河南营小学开始到1995年小河修了石拱桥为止,这种感人的场景延续了11年。

  2000年河南营小学迁入新的校址,学校离家远了,很多孩子中午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回家。为了解决午饭问题,夏玉文从自己家里带来一口铁锅,和其他老师盘了一个简易灶台,每天中午他都为大家热饭吃。直到现在铁锅变成电饭锅,凉饭变成方便面,他依然辛苦的操劳着。

  多年的劳累,夏玉文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身患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想过放弃,他认为自己的辛苦能够换来孩子的幸福,自己的坚持能给孩子带来希望,这种换算值。

  责任心:“家事再大也是小事,学校的事才是我的大事,我不能耽误我的学生。”

  教师是个清贫职业,民办教师生活更苦。由于家里经济非常困难,1980年夏玉文的妻子因长期缺乏营养、积劳成疾病倒了。

  “这样的病我治不了,你赶紧将她送医院吧!”村医的一句话难住了五尺高的汉子。送医院得要钱治病,得有人陪护,可当时夏玉文要钱没钱,要时间没时间。

  他四处借钱,凑了500块钱把妻子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妻子为胆系感染需要住院,家人劝他请假陪护妻子。可他想到学校就他一个老师,他在医院陪床,学生只好放假,就为难的对家人说:“陪床治病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学生怎么能耽误得起呢?况且,借的500元钱只够看病的也不够住院费用啊。”

  为难之时,市里有一个离附属医院比较近的亲戚伸出了援手。夏玉文厚着脸皮把妻子安排在亲戚家,托付亲戚陪妻子去医院治病,晚上吃住在亲戚家。妻子治病的20多天里,他没有给学生落下一天的课,只在每个周日去看望一次。这件事请让夏玉文到现在都感到愧对妻子。

  妻子病愈体弱,需要人照顾。夏玉文每天都要很早起床,上课前把妻子一天的饮食照顾妥当,放学后,他既要照料妻子和做家务,又要料理家里的庄稼地,但他从没有因为家务事请过一次假,误过一次课。

  1999年夏玉文家里建房,里里外外的活很多,妻子和孩子忙不过来,许多乡亲来帮工,可是夏玉文一天课也没耽误。家人都对他有意见。面对家人的指责,他就摆出家事、学校事哪个重要的道理,“课程关系孩子们的前途,我不上心不是耽误了他们吗!这个家我既愧对媳妇,又愧对孩子,但是我不能愧对我的学生。”

  帮工的乡亲们听了也都说:“嫂子,夏老师干的是正经事,让他忙吧,村里的孩子指着你家夏老师,你家里的活我们来帮。”

  村里有一个包工头看到夏玉文为人品行端正,曾经找到他,“我今年在市里有些活,想找个会计给我管管账,你写算都行,也忠实可靠,把这事交给你我放心,保准比你干这个强得多,我亏不了你。”

  当时夏玉文家里经济条件差,还欠着外债,太需要钱了。听了这个好事他确实心动了,可看到一屋的学生,他又为难了。

  “你看这些孩子,我跟你走肯定挣钱。可这些学生怎么办?我走了,谁来教他们,孩子们不就没希望了吗?学生离不开我呀,我肯定是去不了,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还是在这里教学生吧!”他婉言谢绝了老乡的好意,为了穷困家乡孩子充满希望的未来,他更坚定了做老师的信念。

  爱心:“看到村里的孩子不上学我就着急,孩子困难上不起学,我是老师,我不帮他谁帮他。”

  “夏老师,感谢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柴凤宇手里拿着大学通知书眼含热泪的望着夏玉文。

  柴凤宇是夏玉文的学生。他10岁时还随父亲四处流浪、要饭,经常不在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夏玉文碰到了,当时,他的父亲把孩子扛在肩上,脏兮兮不像人样。

  “二哥,孩子这么大了,你不让他上学,你准备扛一辈子吗?”夏玉文问道。

  “大兄弟,我怎么不想让孩子上学呢?你看我这样,怎么供孩子上学。”孩子的父亲回答。

  “行了,你回去把孩子的吃住安排好了,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别的你就甭管了。”夏玉文伸出了援手。

  柴凤宇在夏玉文的学校上完小学,学习一直很好,而且很有组织能力,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中,又考上了实验中学,2013年秋季考上了大学。

  这样的事情,夏玉文做过很多次了。为了让适龄儿童按时上学,从他开始教学到现在, 38年来夏玉文自己都不清楚救助过多少学生。

  最早的是河南营村一个叫夏建成的学生,九岁了还没上学。他爸爸腿残疾,母亲是哑巴,奶奶70多岁,可以说家里穷的叮当响。夏玉文几次到他家劝说让孩子上学。孩子的爸爸说了一席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我怎么不想让孩子上学,可你看看我家这个样子,连一个大子都没有,怎么让孩子上学,现在供不起,以后更供不起,干脆就拉倒吧。他托生到这个家是上辈子缺德,认倒霉吧。”

  夏玉文听着这话,看着那个可怜的孩子,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摸摸兜,咬咬牙说:“上学是孩子一生中的大事,不能耽误孩子一辈子。这样,让孩子上学吧,花钱的事你就甭管了,我供他。”孩子终于上学了,一直上到五年级(当时小学是五年制教育),费用都是夏玉文给交的。

  当时夏玉文还是民办教师,教学挣得还是工分,一年的工分也就算一百多元钱,而他救助夏建成五年的费用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妻子埋怨他,教书没见他往家里拿钱,怎么还倒贴钱呢。而他总是一边耐心的解释,一边节衣缩食的救助学生。

  2009年,黄梁村山上有一个孩子叫林添凤,母亲是残疾,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她每天都要走五六里地的盘山路才能到学校。家里不放心孩子的安全,孩子才上一年级时就辍学了。夏玉文放不下自己的学生,几次找到孩子的母亲,劝说让孩子继续上学。他主动为其联系一同上学的伙伴,找到负责人接送孩子,最终打消家长的顾虑,林添凤又回到了校园里,目前在陈栅子小学上六年级。正是有了夏玉文的坚持和不放弃,孩子才得以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圆梦:“曾经有人不理解我,包括家里人说我傻,但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家乡的希望,为了教育的梦想,我无怨无悔。”

  夏玉文喜爱学生,更热爱他的三尺讲台,为了圆自己知识改变命运的梦,他无怨无悔的工作着。

  刚开始任教时,夏玉文没有教学经验,工作难度大。小东山小学单人独校,他一个人需要教1-5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讲练结合、动静搭配、各年级合理分配时间等等问题都需要夏玉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夏玉文对合理教学费尽心机。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为了减少各年级相互之间的干扰,他把两块黑板分别挂在相对的两面墙上,一排学生面朝一面,另一排学生面朝另一面。上课时,先安排好四个年级的学习任务,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课。就这样,讲完一个年级留些作业任务,再讲另一个年级。一节课每个年级都要照顾到,课间还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备课和批改作业只能靠早晚时间去完成。光语文、数学两科教材,五个年级就10本。每天晚上安排第二天的课,最少都要3个小时以上。

  通过坚持和不懈努力,夏玉文克服了重重困难,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时全乡18所小学,他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三,他的多组复式教学法曾经多次受到乡中心校、教育局领导的好评。

  2006年的一天,乡中心校召开全体教师会,正赶上下大雪,所有车辆无法出行。可是夏玉文为了不耽误开会,从凌晨3点起身,拄着木棍历经6个小时步行20里按时到中心校参加工作会,当他到会时,看着变成“雪人”的他,所有人既敬佩又震惊。他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大家,同时为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

  如今夏玉文既是班主任老师,又是河南营村教学点负责人,但他依然活跃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仍和普通老师一样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38年来,他亲手教过的学业生不下几百人。有当老板的、有当村官的、有当国家干部的,任海宝、夏云贺、李超、王燕飞.。。一个个学有所成的学生姓名在夏玉文嘴里如数家珍。每当学生三五成群的来看望他,向他诉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成绩和为家乡做的贡献,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夏玉文,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敢于拥有一个伟大的乡村教育梦想,并用艰苦奋斗、实干奉献追逐这个梦想。他爱岗敬业,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热爱学生为根本,用一颗赤诚之心,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努力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圆每一位乡村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梦想,一颗颗幼苗在他的培育下正在茁壮成长。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