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沧州>社会新闻>正文

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为患者打开一扇心门

A-A+2014年10月20日14:26新浪河北沧州频道评论

  (通讯员李敬 李红光 )到处哭闹,充满幽秘,令人不安甚至恐惧……这是很多人对精神病院的印象。现实中的精神病院真的如此吗?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一探究竟。

  温暖洒向每个角落

  病房里住着70多位精神病患者,他们多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酒瘾等病症,导致他们情绪起伏不定、敏感多疑。

  “在这里,你必须深入接触病人,摸透病人的心理,使病人的情绪保持稳定,然后再进行开导、劝解。”护士长李红告诉记者。正是有这样一种心态,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与病人聊天谈心,与病人做朋友,化解病人心结。

  一位老人患有抑郁症,经常有自杀的念头。护士在对他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陪他聊天,讲儿女多希望他健康,教他跳舞,把他笑的照片拍下来给他看,老人最终康复出院了。

  然而,治疗精神病人最难的是基础护理。除了给予精神关爱外,还需要医护人员悉心的生活照料。

  2013年3月,病区收治了一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送来的时候,患者近一个月不正常吃喝、不说话,而且浑身污垢、气味难闻,口腔溃疡严重。病房主任刘华丽见状,紧急制订了治疗方案。护士长石晓华带领护理人员为其洗澡、理发、更换衣物、修剪指甲,进行口腔护理,帮助喂水喂饭,使病人整体状况一点点开始好转。

  微笑背后的责任担当

  在这里,几乎每个护士都受过这样的“待遇”:轻者被抓、挠、吐口水,重者被踢、咬、打伤。

  院长黄敬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护士李春华去查房时,一个病人突然“啪”的一巴掌狠狠打在她脸上,而她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待病人情绪稳定后,继续温和地询问病人,给他们叠被、收拾;护士孙娜在给一位老年病人喂饭时,突然,病人猛地把饭吐在她的脸上,她也只是擦干净脸上的饭粒,继续给病人喂饭;还有钟情妄想的病人,趁护士进屋时把护士堵在屋里;张鑫龙刚来医院不久就被一个病人扇了一巴掌,眼镜也摔坏了。

  然而,这么多年来,这里的医护人员已习惯用宽厚仁爱之心,宽容患者病态下做出的一些异常之举,习惯于把委屈和泪水吞到肚子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基本医德规范之一。他们说,看着病人康复出院,是最高兴的时候。

  特色“工娱治疗”绽放七彩生活

  在这里,病人的生活并不是枯燥单调的,除了经常组织户外活动外,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工娱疗区”。

  记者走进这里,立刻被走廊上的风铃所吸引,而这漂亮的风铃竟然都是病人制作的。这里还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设施,有音乐室、舞蹈室、棋牌室、手工室,病人可以发挥所长,唱歌、跳舞、下棋,看书、阅读、写日记、绘画等,每周还会在医生带领下做操、做戏剧模仿。

  护士宁莉告诉记者,这里都不叫病人,而叫“休养员”。

  在手工室,摆放着休养员们用废品做的绢花,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用废纸做的孔雀、小鱼等栩栩如生。墙上贴着一幅简笔画,仔细一看画的竟是宁莉。她笑着对记者说,这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休养员画的,出院后她还考上了美术院校。

  记者还看到一个本子,医生把每名休养员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门口有一套钓鱼用具,是这里的医生亲手给休养员制作的。休养员们也把出去旅游、做游戏等活动的感受都写在日记里。

  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让这里的休养员锻炼了各项技能,更让他们从娱乐中排解心中的压力,在放松中重拾信心。

  精神病院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座既神秘又可怕的城堡,然而当记者真正走进去,看到的是洁净的走廊、宽敞明亮的病房、摆放有序的物品;了解到的是护士给他们洗脸梳头、擦洗身子、伺候大小便时的尽心照料;感受到的是医生、护士在扮演着阿姨、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等多重角色,就像一个已经出院的孩子在日记本中对照顾他的医生写的那样:“我真想叫您一声妈妈!”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