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刘岚、王丽 图/本报记者韦佳、孟宇光、田明、陈建宇
本年度规模最大的一场人才大集热闹了两天,19日下午落下了帷幕,20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4万余个岗位,两天时间共计13万人进场求职。
数万人散去后留下了短暂的宁静,一些人尘埃落定,许多人仍在求职的路上,如此喧闹的求贤、求职场面还会不断上演。
已经成功的,仍在路上的,是否都获得了求职就业的经验,又是否对职业规划多了一些思考?
回家就业感受幸福
“我家在宁晋,就想在邯郸或石家庄找份工作。”河北联合大学的杨同学就业目标很明确,只要离家近就行。“何必去一线城市挤,竞争激烈,远离亲朋,在哪里找不到个自己心仪的工作?家门口就业挺好。”
老家井陉县的一位女生,在四川上的大学,目前已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但春节回家赶上此次人才大集,也决定在家门口找份工作,“在深圳一个月也才挣两千多,去掉租房、吃饭,剩不下多少,生活压力挺大,不如回来就业。”
有如此想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河北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刘剑英对此新趋势表示肯定:“不再盲目地追求一线城市和单纯的高收入,这是毕业生求职的理性回归,现在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回家乡就业,不仅方便照顾父母,自己的幸福感也会增强,可以说这是就业择业观进步的标志。”
求大放小并不可取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采访发现,“求稳”思想左右着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国企、事业单位仍是首选。“就想找个国企,但来的国企不多,尤其需要我这个专业的没有几家。”合肥工业大学一位学电力工程及自动化的男生转了一圈,未找到心仪单位,一份简历也没投。
据大会组织方统计,此次参会的2000余家用人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占参会单位总数的81%,而国有企业只有12%。可见,民营企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择业求大放小的原因除了求稳,也和考虑未来发展有关,觉得大企业平台大,发展前景好,但这些单位招人毕竟有限,一味抓大放小势必会影响和制约就业。”刘剑英表示,找工作前可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单位的工作环境、发展状况等进行了解,看看该单位人员流动是否频繁,专业是否合适,福利是否到位,如果各方面条件还比较满意,民企或小微企业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