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彬、张如良)去年以来,枣强县把全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作为打造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等举措,全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收到了良好效果。
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枣强城镇人口迅猛增加,随之带来的是“两城区”(主要是县城和中心镇大营镇区)学位紧张,为满足群众就近上学的要求,枣强县教体局及时对县域内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布点。他们出台了《2014年--2016年枣强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将学校设施建设作为公建配套项目纳入规划统一考虑。同时,制定了《枣强县新建扩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或征收配套建设费制度》,做到教育设施与县城建设同步进行,并由建设部门在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加以明确。在“一线两城”建设及县城董子公园、生态新城、丁家庄三个片区拆迁改造时,计划配套建设规模达1800人、占地20多亩的县第五小学;在县城南丁家庄改造时,计划配套建设一所小学,目前校址已确定。
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的基础。该县通过政府专项资金、争取社会资金等方式,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2013年开始,枣强县实施“一所中心小学一栋教学楼”工程。2013年,该县投资700万元建成了吉利、臣赞、大营3座中心小学教学楼,投资6000万元完成了县三中和特教学校的异地重建,成立了县三幼和县第四小学。2014年又投资3883万元建成了崔庄、新屯等6所农村小学教学楼,完成了第五中学的九年一贯制改制。2015年,该县将利用薄弱学校改造的机会,计划投资1750万元,再建设8栋小学教学楼,并完成县第五小学建设。同时,该县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根据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基础,建立集约式教育单位----学区。现已建成大营、新屯等9个学区,建立起以县教体局、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该县建立了《校长进课堂制度》与《县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两个制度,《校长进课堂制度》即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兼课、听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县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即每学年每位教研员定点联系1至2所学校,每月在定点学校活动2天以上,听课达20节以上。同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和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先后涌现出了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教学”“激情课堂”、“小单元、快节奏”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该县还加强了教学常规检查,定期对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量、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县教研室不定期进行“学校教学质量检测”,对全县范围内2至8年级所有学生,实行不定时、不定学科、不定年级、不定学生的随机抽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