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廊坊>民生>正文

廊坊黄漕飞叉传承人自费盖会馆传承技艺

A-A+2015年5月26日10:47廊坊都市报评论

卢克明正在练习飞叉。卢克明正在练习飞叉。

  本报记者 武香君 张泰源 文/图

  飞叉是冷兵器演化而来、观赏性很强的技艺。在安次区葛渔城镇黄漕村,有一个与清朝同治初年苏桥飞叉齐名的黄漕飞叉。表演时,演员们手中的飞叉上下翻飞,时而缠身绕颈,时而飞旋腾空,叉头上的响片叮叮作响,闪闪发光。2010年4月20日,黄漕飞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市区迎春路上的一家烟酒店,店主身怀绝技,他就是黄漕飞叉第四代传承人卢克明。5月19日,记者采访到了这位隐于都市的飞叉高手。

  非遗传承人寻访系列

  人前行云流水 人后吃苦受累

  黄漕飞叉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最初由该村名人解锡桂组织,后由飞叉大师刘东林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基本套路有前踢、后踢、抡高、踢高、张飞骗马、太公钓鱼、苏秦背剑及连接套路“倒流水”等,动作标准、节奏紧凑,蕴含了表演者深厚的功力和艺术美感。

  卢克明出生于飞叉世家,祖辈、父辈都是村里的高手,“我们村的习武之风很强,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一二岁的孩子都会耍,我3岁起就看父亲练习飞叉了。”

  8岁那年,卢克明正式练习飞叉。父亲卢增宏特意给他制作了一个小木叉,逐步开始教他旋叉、金丝缠腕等初级套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叉每个动作很流畅,但练习时,几百次才成功一次。有一回,我踢叉时,红松木的叉杆一下子就被踢断了。”

  在采访中,卢克明挽起袖子,向记者展示他的胳膊。记者看到几处深浅不一的印记。“单头叉有六七斤,双头叉有十来斤,它在胳膊、后背旋转时,一不留神,就会划破皮肤和衣服。这些伤口都是家常便饭了,更别提那些砸伤和磕伤了。”

  赶场演出 有苦也有乐

  15岁,卢克明上台演出,没想到却在表演时受伤了。“那是在天津的一个村里,正值中午,太阳特别刺眼,人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当我把叉抛向空中后,突然被阳光照得睁不开眼了,迟疑了一下,叉就从高空中落到了我的头上,头顿时血流如注。”

  第一次演出就出现了失误,大家以为卢克明会就此放弃,但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前辈们表演时,叉被抛到空中后,人都是背对着太阳的。我之所以被砸,是因为动作不到位,演出经验少。这次失败提醒我,要勤练习多演出,这样才能临场不乱。”此后,卢克明还拜一位天津武师为师,学习武术套路、散打。时至今日,41岁的他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的娱乐活动很少,只有过年时,才能请个演出队伍热闹一下。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卢克明最忙碌的时候。

  “那时一天赶四五个村,没有演出费,好的时候能喝上一口热茶,要不,就只能吃点自带的干粮。有的村很热情,刚亮相就赢得了喝彩声。有一次,几个村痞拿着刀要跟我们过招。还有一次,叉飞得太高,直接挂在了高压线上,村民们幸灾乐祸地笑……”在采访中,卢克明讲述了许多演出时的酸甜苦辣。

  不改初心 登上大舞台

  有些时候,坚持是一回事,生活却是另一回事。为了挣钱养家,1995年,卢克明从农村来到了城市。“这些年里,我尝试了不同职业,但是没有扔下飞叉。来市区二十年了,即使现在有了自己的生意,每年村里有演出,我都会参加。”

  2000年是卢克明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从这以后,他登上了一个又一个大舞台,黄漕飞叉渐渐有了名气。2000年天津世纪钟落成暨迎接新世纪活动仪式、2001年4月19日首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2009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精彩河北·魅力廊坊”大型文艺晚会……卢克明达到了演出巅峰。

  每次演出,他总是压轴表演苏秦背剑、三抄水、戳灯等套路,引得全场掌声不断。

  而他与其他五人演出的经典剧情《五鬼拿刘氏》更是令人大开眼界。这个故事主要讲五个小鬼奉阎罗之命,到人间活捉打骂公婆、刻薄邻里的刘氏。刘氏四下逃窜躲藏,撒泼抵抗。五鬼以叉与其格斗,终将其拿回阴间。“演出中,五个‘小鬼’分别把叉陆续扔向‘刘氏’。而‘刘氏’跪着、躺着、坐着接叉,然后再把叉扔出去。这场戏特别考验演员的功力、速度和默契。”

  自费盖会馆

  期待有缘人

  2011年,“扫帚姐”张秀芳火爆《星光大道》。抛开各种褒贬不谈,她用扫帚代替飞叉的表演方式,让人们对飞叉有了新的关注,甚至出现了许多追随者。

  传统技艺如何焕发新活力?这是许多传承人头疼的事情。

  卢克明于2010年自费在黄漕村盖起了三间会馆,又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论文《浅谈飞叉与飞叉云会》。2010年6月,他编辑整理出了黄漕飞叉基本套路、演练形态、传承谱系、视频影像等资料。

  “黄漕飞叉鼎盛时期,一场演出就有50个演员,现在只剩下10多个,最小的都已经30多岁了。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了,村里的演出少了。每个人都要养家糊口,我们只能每周集中练习一次。”每周末,“卢老板”都会脱下西装,穿上练功服,约上朋友在山水丛林之中练习飞叉。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个隐藏在都市的飞叉高手十分低调。“年轻时很浮躁,总想秀一秀。现在,人到中年,渐渐沉淀自己。飞叉带给我健康的身体素质,更让我收获了强大的毅力和耐心,对我为人处世、经商帮助很大。”

  谈到接班人,卢克明说,每至村里学校放假,他都会义务教孩子们练习飞叉。“曾经邻村有位年轻人找我拜师,但我不敢收徒。表演性质的飞叉,学习4年多就可以了,但想要传承下去,至少要学10余年。我十分担心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如果徒弟坚持得下去,那还好,如果坚持不下去,这手艺就从他手里失传了。收徒这事,得看缘分,更看他的德行和天赋,因此,我得慎重考察。我还年轻,再练30年没问题。”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