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已于近日公布,共评选出国家珍贵古籍752部,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3个。

  古籍如何修复、如何保护,长期以来备受关注。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国家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提升存藏环境,推进古籍保护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建设。

  陈彬斌介绍,经过古籍普查发现,我国目前古籍书300万部3千多万册,普查工作任务到今年年底已经完成90%,古籍登记累计270余万条,24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2760家古籍存藏单位完成普查登记,《中华古籍总目》分省卷编纂工作陆续开展。

  陈彬斌说,为加强古籍的修复保护,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成立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实施了“天禄琳琅”等重点古籍修复项目,加强珍贵古籍抢救修复,累计修复古籍超过360万叶。古籍保护数字化建设也在推进,通过网络数字化的方式查询古籍,可以减少对古籍实体的破坏。 促进古籍保护成果的相关书籍也实现了整理出版,还实施了一大批古籍保护编纂项目,《中华再造善本(一、二编)》《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等陆续出版。

  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古籍著录规则》、《古籍元数据规范》等工作标准,建立了中华古籍保护数字资源库,全国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累计超过7.2万部。“原来专家学者查一部古籍有的时候要请假出差到北京,还要预约,再去查询。现在在网上就能看到很多珍贵版本的古籍,这对于学术研究,对于古籍知识的推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陈彬斌说。

  另外,还实施了海外中华古籍调查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将国内缺藏的海外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回归。“因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历史战争的原因,我们很多珍贵的古籍散落在海外,这些海外的古籍,有些是我们国内目前没有的或者是缺少的,我们通过各种方式,除了数字化的回归以外,还有一些是通过影印、出版方式。”

  陈彬斌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强国家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提升存藏环境,推进古籍保护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建设,深入实施《国家珍贵古籍丛刊》和古籍保护数字化项目。同时,构建涵盖古籍定级、古籍普查、保管修复等多方面的古籍保护标准和管理规范体系,推进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分类分层培训,造就一批古籍保护人才和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