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唐山>社会新闻>正文

唐山大山深处养蜂实现流水线作业

A-A+2015年6月4日09:52唐山晚报评论

图为蜂农正在仔细查看蜂群的生活情况。文进 摄 图为蜂农正在仔细查看蜂群的生活情况。文进 摄

  你体验过站在蜂箱前的感觉吗?成千上万只蜜蜂在你身边“环伺”,甚至有的蜜蜂爬到你手臂上时,会是什么感觉?而了解到蜜蜂不停地劳作,酿造甘甜蜂蜜的过程后,你是否感慨良多?记者日前来到遵化娘娘庄乡的大山深处,亲身体验了这种感觉。

  在该乡尹家台村紧邻邱庄水库的一座蜂场里,几位蜂农冒着炎炎烈日,戴着防蜂面罩,逐一打开蜂箱,正在仔细查看蜂群的生活情况,为蜜蜂采蜜的繁忙期做准备。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1000多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要酿出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7万次去发现并采集花蜜。

  一般情况下,蜜蜂不会主动蜇人,爬到手臂上的蜜蜂只要轻轻一吹,它就会展翅飞走。在蜂场的300多个蜂箱旁,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作响,站在“蜂海”中的闫师傅和张师傅淡定自若。这两位师傅来自山东,都有30多年的养蜂经验,他们是被本地蜂场经理李宝华邀请来协助养蜂的。经历了30多年追花逐蜜的流动生活,两位师傅对于本地蜂场定地饲养的方式还不太习惯。流动养蜂是国内大部分蜂农采用的养蜂方式,闫师傅等人每年农历2月带着蜂箱,从南方安徽、江西等地出发,追着花期向北而行,至农历9月从东北返回家乡。这样以家庭为单位、游牧般的生活艰苦孤独,养蜂的技术手段难以革新,收益也不高。

  蜂场经理李宝华今年38岁,是蜂农中少有的年轻人。他从小看着家人养蜂,记忆里除了蜂蜜很甜外,更多的是父母的辛苦和忙碌,父亲希望他好好学习,不管干啥最好不要养蜂。大学毕业后,李宝华做工程建筑。2009年,老父亲因身体原因不适合再养蜂,孝顺的李宝华放下工程活,接管了家里的100多只蜂箱。起初,他对养蜂是有些畏惧的,因为蜂蜇过敏,他曾两次晕倒在场区,必须随身携带抗过敏药。他现在已经练得再也不怕蜂蜇,有时一连被蜇二十几次也没事,“也许是因为克服了心理障碍,现在基本不会过敏。”

  养蜂业不好做,李宝华搞建筑赚的钱都搭了进去。重重困难,并没有让李宝华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凭自己多年闯荡的经验,深入摸索研究养蜂业,对养蜂有了新的认识,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010年,在中国农科院养蜂专家以及父亲等人的帮助下,李宝华开始筹备试验,扩大蜂群饲养数量,购置了电动摇蜜机等10余种设备,利用现代化机械实现分工合作,富有经验的养蜂师傅只需负责管理蜂群,割蜜、取浆等工作则由普通工人完成。李宝华说:“普通蜂农一年挣的钱根本不够买这些设备。”

  “现在的投入都是为将来实现现代化、规模化养蜂打基础。”李宝华说。养蜂业的断代危机,让养蜂人才越来越少,而现代化养蜂将传统技术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使养蜂也可以形成流水线,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稍加培训就可以负责其中一个环节。李宝华还在不断研制、改进设备,争取自己的专利,他对养蜂业的未来充满期待。记者 杨文进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