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叶倾城:读戈迪默得收起眼泪

A-A+2014年7月22日14:53京华时报评论

  图书馆的分类法是按洲别、国别,一般北美洲有八个书架,其中美国占了八分之七,南非则只有一横档的两格——基本只有两位作家:库切和纳丁·戈迪默,剩下还有几本《非洲童话集》之类,偏偏这二位都蛮不好读的。论起来,库切是知识分子的艰涩,更英国化一些;戈迪默才真是替黑非洲写字,她笔下有非洲大陆的熔浆,有黑人的苦难,有种族隔离对黑白双方的共同伤害——“从此你们将分开,像奥利奥的巧克力饼干再也见不到奶油”。读戈迪默,要有耐心,还要有足够的同情心,当然也得收起眼泪,够冷峻。

  看她的第一部书还是《我儿子的故事》。小学老师索尼忍受不了屈辱:不能与白人同事共用厕所,连坐在同一张长凳上都不行,毅然揭竿而起,成为反抗组织的一员。本应与白人势不两立,他却爱上身体柔软、雪肤花貌的白人女子。儿子无意中发现了他的偷情,嫉妒、愤怒、猜疑……诸般感情纷至沓来,彻底毁掉了他的家。索尼的妻女去参加战斗队,情人成为联合国工作人员,所有人都离开他。甚至他的家,也被激进的种族主义者烧毁。“烟的气味,那是她的气味。毁灭的气味,被毁灭的一切的气味。”灭顶之灾,一向毁灭所有人,不管你的肤色是黑还是白。 为黑人权益奋起疾呼的女作家不止她一个,有写《紫色》的艾丽斯·沃克,还有写《恩慈》的托尼·莫里森,但她们与戈迪默最大的区别是,她们是黑人,而戈迪默是白人;她们在美国,而戈迪默在南非;她们追思祖先的故事,而她写的就是当时这个种族隔离的国度。

  1923年,戈迪默出生于黑白人种混居的南非矿区,对有色人种的苦痛、不同人种的斗争,从小就深有体会。早慧的她,9岁就开始文学创作,一生著有13部长篇小说,200多篇短篇小说及戏剧若干。她的书因为尖锐指向种族隔离,对当时南非政策多有批评,多次遭禁。其中,《陌生人的世界》和《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都遭禁十余年。

  戈迪默与曼德拉结下终生友情。

  1962年,曼德拉的著名演讲词《为理想我愿献出生命》就是在戈迪默的协助下起草的。曼德拉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时,戈迪默也同时在场。虽身陷囹圄,曼德拉却总有办法读到戈迪默的新书,戈迪默称他为“我最迫切期望的读者”。曼德拉1990年出狱时,宣称最想见到的几个人就有她,视之为英雄。南非废除种族隔离、促进民主选举,戈迪默都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1年,戈迪默因《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戈迪默一生最自豪的成就却并非此事,而是1986年曾出庭作证,令22位国大党人免遭死刑。我最欣赏的她的作品,乃是《贝多芬的八分之一是黑人》。其中所写的,就是解除隔离后的南非困境。一位曾经反种族隔离的斗士,他在旧时代,是政府的敌人;在当下,却无法融入正常的生活——虽然南非长袍十分流行,但穿在白种人的高瘦身材上不太像样。当年的黑人同志,早就功成名就,为了避嫌,也不必与白人交朋友,而后来的人,不需要知道他的历史。到最后,他不得不幻想自己曾经有黑人血缘。他才发现,他曾欢呼过等待过的新社会来了,他却变成了局外人——这是戈迪默的夫子自道吗?

  没错,消除了种族隔离的南非,并没有万事大吉。大量黑人涌入原本白人的聚居地,令白人们弃居离去,造成荒芜地带,引发许多治安问题。包括戈迪默自己,都曾遇到入室抢劫,将她的现金珠宝劫掠一空。因为拒绝交出亡夫给她的婚戒,她还挨了打——那些打她的黑人,也就是她曾为之抗争过的人呀。但我想,戈迪默不会介意,就像她在《贝多芬的八分之一是黑人》里面陈述的那样:“总有些人要做时代的先驱者,而他们的牺牲将付诸东流。”她是“南非的良心”,但良心只在面对大是大非时有用。和平来到,民主开始,剩下的,仅仅是作为作家的戈迪默。

  她写过一篇《梦会亡友》,虚构她与几位故交萨义德、苏珊·桑塔格及桑普森三人的对话。现在这不是虚构了,她将在天堂与他们重会。  (叶倾城)

  >>微评

  @小高粱饴:“罗莎驱车驶过约翰内斯堡的一个黑人市镇,遇见一个黑人男子正在鞭打驴子,暴虐的鞭挞令罗莎无比震惊。”戈迪默进而赋予这一细节以更丰富的含义——毒打挣脱了鞭打者的意志,成为一种放纵的、自在的力量,成为没有抢夺者的抢夺,没有行刑者的酷刑,成为暴行,成为脱离了人类千百年来百般自控的纯粹的残忍。

  @谭延桐:“防备准则”和“反抗意识”,以及混杂文化的建构和预期,贯穿在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文本中。这让我们看到了戈迪默平时是在怎样地克服繁杂的“殖民困惑”。《太迟了,法拉罗普》《蛇的低语》《家藏的枪》《过活儿》……戈迪默叙事的缓慢,无疑是一种优雅的缓慢。

  @Rayingfish:曼德拉当年获释之后,写信找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不谈政治和种族,转而聊自己第一段失败的婚姻,让戈迪默觉得有血有肉的他更加高大。戈迪默1990年出版《我儿子的故事》,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从孩子的视角能将一场属于南非黑人的家庭危机描摹得这么细致到位,是不是从中受了点启发啊?

  @宋舒白:戈迪默的笔墨触及各类生活圈的小人物,写过去的黑人和现在的白人由于肤色不同,而被社会边缘化,融入不了主流社会而产生的精神困顿。她的笔下没有苦难、仇恨,更多的是理解、温情。人物间矛盾,在她细腻的笔下化解。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小事件折射大历史观,而历史从未结束。

  @你还别说你玩出了真性情:可以说整整一年,我从荷马开始读到今天的南非女作家戈迪默;从希腊罗马开始,游历了除中国外的世界文学。在反反复复地推敲和一遍遍地看故事的过程里,我的内心震撼过,得到过抚慰、满足、感动、崇拜。知识永远摆在那里,以它独有的魅力,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秀气小少:莱辛、麦卡勒斯、戈迪默,女作家中的三剑客。

  (原标题:读戈迪默得收起眼泪)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身边事
燕赵身边事
这里是新浪河北爆料平台。如果你正在新闻现场,您发现...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