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雷礼畅:拿什么来致敬我们的“国学”

A-A+2014年10月10日07:25荆楚网评论

  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启了“致敬国学——2014年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礼的序幕。活动现场揭晓了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的获奖名单,国学大家饶宗颐,历史学家李学勤分享国学终身成就奖。台湾大学哲学院历史学教授陈鼓应、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笑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已过世的汤一介等42名个人及组织获奖。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19世纪后期,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出现的,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其核心是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0世纪初,欧洲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人认为之所以受此屈辱,原因在于技不如人,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海战又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为什么船舰优势明显的大清水师还是惨败给了日本,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在作祟。一大批激进分子开始转而批判中国文化,这才有了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从此以后,“国学”开始衰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学热”逐渐兴起。同时,一个国家也必须找到并尊重自己的传统,找到自己是谁,这其实是一种自信的必然。

  笔者以为继承“国学”不能以“老学究”的方式继承,而是应该从全局上、从大文化的角度找到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脉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性的继承、建设性的吸收,吸收外来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要在生活中实践传统文化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传统文化,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传统文化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春节,虽然跟过去相比,已经失去了很多文化的内涵,演变成了简单的吃饭和聚会。但是其中有很多文化的因子我们继承下来,像通过祭祖缅怀先人,就是教导今人更加珍惜现实的生活。

  一个民族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而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又是在对历史传承、挖掘的基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向国学致敬是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向国学致敬不仅仅只有我们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身边事
燕赵身边事
这里是新浪河北爆料平台。如果你正在新闻现场,您发现...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