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致我们那尴尬的乡愁

A-A+2014年11月28日07:44新浪文化评论

题图题图

  否认乡村,否认来源,是否必须如此,我们才能使自己成为洁净的无土栽植,堂而皇之地摆进中产阶级窗明几净的客厅?无论倨傲的城市人怎样证明清白,也必须承认,我们无法斩断和乡村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断乳后蓄意遗忘的记忆。乡村是祖先居住之地,代表我们所有人的故土和出身。我们不过是悬系绳上的风筝人,那么还能有什么,作为乡村的脐带,在今天仍然割舍不断地为我们供给着血与氧?

  为了不背负忘祖的罪名,我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想法是,我不喜欢乡村。我讨厌重复性的体力劳作,讨厌围绕作物的害虫和蛤蟆,讨厌收获随时受到气候的威胁。村人们在春耕秋忙之外无所事事,他们的品格未必就是不言自明的纯朴,许多人笨拙、自私、鲁莽、狭隘。

  乡下的钟是慢的,单调与困窘摧残着那些带有鲁莽气质的脸。在最贫穷的地方,他们活得就像一件简易农具,没有任何选择其他生活方式的机会。拯救太虚幻,似乎也途径唯一:必须让某种城市工业模式介入甚至覆盖原始模式,他们才能摆脱底线上的挣扎。尊严?他们常常只有窝在自己的穷乡僻壤才能免受伤害,可他们又终生向往那些鄙夷着自己的地方。我读到过更残酷的句子。画家米勒以农民为创作主题,英国艺术评论家说他没有美化村庄的形象,这样简洁的判断让我受到震动:“他对农民的了解大都是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农夫,已简化到与野兽无异。”

  那些苦楚中的人让我难过,我觉得我是爱他们的。当然,这种爱里最大程度地包含着恐惧。我承认,自己畏惧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害怕沦为一种农具陷入风吹日晒的劳役。尽管我的个人景况并没有好到哪儿去,我同样是作为工具,被放置在社会运转的巨大磨压之下。我有什么资格使用同情?他们就是另外的我,在边缘,被排除在自己所渴望的自由之外。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的悲悯,是否所谓的慈悲心肠不过自以为是又略带炫耀,它比平静更令人生厌?

  这些被像土地一样被压实在最底端的农民,我们依靠他们,依靠他们皴裂的手种植的谷物维生──他们本是恩人。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如果慢待他们,意味着忘恩负义。赞颂,难道不是应该保持的必然态度和底线良心吗?我们无以偿报,用文字表达感谢,恐怕已是对恩情最廉价的偿付了。那些远离家乡的写作者回望来路,依然怅惘留恋,而不是遗忘和鄙薄,难道不是体现出他们的知恩图报?赞美乡村,似乎是乡土作家起码的道德责任和唯一出路,除此,他们还能持有怎样另外的立场而不被指责为薄情寡义?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