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魏晋风流 千古一会:读《兰亭集序》

A-A+2015年3月13日07:19新浪博客评论

兰亭盛会兰亭盛会

  上学的时候读过《兰亭序》,不求甚解。近期再读《兰亭序》,是因为拍摄近80岁老妈妈的临习之作。老人坚持写字绘画、执著追求的精神感染了我。通过研读学习,对《兰亭序》赏析一二。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王羲之是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受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他的字自成一体,独创一格。

  话说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戚友(其中包括当代的书法家和诗人),在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据载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集写成《兰亭序》。

  《兰亭序》开门见山,交代了雅士们集会的时间、地点和盛况,写景自然质朴,叙事极有韵律。他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会稽山阴的山川地貌,将景色之美、聚会之乐及叙事、乐举予以传播;用议论和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情随事迁”、“修短随化”之悲,道出了乐和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现实,直抒胸臆。

  《兰亭序》法帖,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均爱不释手,不懈地临摹学习,毕生追求形神兼似的境界。我不懂书法,对《兰亭序》法帖的魅力的了解,也是从老妈妈多幅临摹作品中揣摩的。有专家从书法角度,总结了《兰亭序》帖的“四美”:

  一是字形笔法之美。《兰亭序》帖,全文324字,28行,在字形上随字的势和字本身灵活处理。把字形的大小、宽窄、开合、长短等不同形状表现的淋漓尽致,字势飞动,大小错综,变化迷离,生动自然。重字多变美,或方圆,或伸缩,或相背,或粗细,或疾涩,都寓其中;偏旁变化美。对相同的偏旁部首分别安排,巧妙处之。或露锋,或藏锋,或映带,或分笔,各具形态。体现了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二是墨法之美。《兰亭序》通篇书写用墨或浓或淡,或几个字稍淡,或几个字突然加重,用浓墨重写,或一个字中左浓右淡,或下浓上淡,或左粗右细,或左重右轻,上轻下重,把墨的浓淡、墨气随浓随淡,干枯湿润,轻重徐疾,枯笔都表现出来了,使墨韵生动而富有变化。

  三是章法之美。《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巧妙安排,随势而发,大小得体,长短适宜,阔窄有度,揖让顾盼,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忽疏忽密,疏密得当,参差变化,错落有致,各具神态。分布上上齐下不齐,有行无横,字距之间恰到好处,和谐统一;行距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开。

  四是意境之美。《兰亭序》整篇血脉相通,彼此相得,互为照应,笔法神气信意运笔,随意而致,形神兼备,一气贯注,流露出不事雕琢的天然意趣的自然美。

  除了书法技艺上的“四美”,《兰亭序》“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亦可乐也。

  其一,良辰。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其二,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山青水秀、清风拂面、物我同化、心境澄明的景色美不胜收。

  其三,赏心。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是游目骋怀。

  其四,乐事。既有良辰美景,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可见,《兰亭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其立意深远,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价值然,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兰亭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作者立足于兰亭盛会,重在兴怀、抒志。羲之文如其书。其书妍丽劲健、力透纸背,其文隽永飘逸、入木三分。寓沉郁顿挫于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暗藏锋芒。

  《兰亭序》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思想性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有学者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兰亭序》的思想性: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第一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名人雅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感慨有两个:一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二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明了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作者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并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作者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有感而作,缘情而发……“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也许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他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是他对抗人生虚无执着努力的最好印证。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试读:曲径通幽的兰亭,右军把酒吟唱,几番笑语,几滴墨汁,带着酒的灵性,赢了魏晋风流;惠风和畅的深处,几朝才俊,听流水欢歌,看行云起落,墨色青青,多少醉了?

  文:吴文茹Annie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