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民生>正文

张家口市民走亲戚错把“二哥”叫成“大爷”

A-A+2015年3月6日09:58张家口新闻网评论

  ■热线调查

  如何称呼远房亲戚难倒年轻人

  春节期间,在走亲访友中,不少年轻人遭遇了“六亲不认”的尴尬,有的人在给远房亲戚拜年时不知如何称呼,有的人记错了亲戚的辈分叫错了称谓。张家口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吴桐认为,应尽快补齐亲情短板,加强传统教育和引导。

“六亲不认”的亲情短板应补齐“六亲不认”的亲情短板应补齐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林琴

  【现象】错把“二哥”叫成“大爷”

  “这不认识亲戚还真是闹出了大笑话,看来以后得和亲戚多走动走动了。”3月3日,回忆起春节期间回老家,错把“哥”叫成了“大爷”的尴尬经历,29岁的小冀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小冀的老家在怀安县,今年春节小冀回老家过年。初五早上,小冀跟着父亲去村委会,院子里有一群老人在晒太阳、聊天,父亲进屋找人去了,小冀就在院子里等父亲。“工作可好啊?”一位70多岁的老人笑着和小冀打招呼,小冀想不起来这位老人是谁,看到人家热情地和自己说话,小冀忙笑着回答说:“大爷,我工作挺好的。”没成想,“大爷”二字一出口,惹得院子里的老人们哄堂大笑。另一位老人说:“可不能瞎叫啊,他的辈分没那么大。”这时,父亲正好从屋里出来,听说儿子闹了这么个笑话,就对小冀说:“这是你二哥,还没出五服呢。”

  小冀这才想起来,曾经听父亲说过,奶奶那边有个亲戚已经70多岁了,但论辈分他得叫“二哥”。“一时没想起来‘二哥’就是这位老人,结果就闹了笑话。”小冀觉得不认识亲戚是因为平时走动得太少,“其实我爸经常跟我提起五服内的亲戚,但因为平时我们很少来往,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00”后分不清“堂”和“表”

  “孩子分不清‘堂’和‘表’,解释半天也没让他弄清楚,只能等他大一点再跟他说了。”市民郑先生的老家在北京密云县,今年春节,郑先生带着8岁的儿子回老家过年。

  大年初一,郑先生去堂哥家给叔叔拜年,郑先生二姑家的表妹带着孩子也在堂哥家。郑先生觉得这是给孩子上亲情课的好机会,他先指着堂哥的女儿说:“这是你堂姐。”然后指着表妹的儿子说:“这是你表弟。”儿子左看看,又看看,不解地说:“这个姐姐叫‘堂’?这个弟弟叫‘表’?”郑先生进一步解释,“‘堂’和‘表’不是他们的名字,是他们和你的亲戚关系,跟爸爸用一个姓的男性亲戚的孩子就是你‘堂’亲,跟爸爸用一个姓的女性亲戚的孩子以及妈妈所有亲戚的孩子都是你的‘表’亲。”不解释还好,一解释,儿子更晕乎了。

  郑先生的儿子被“堂”字和“表”字折磨了半天,不耐烦地嘟囔道:“叫‘姐姐’、‘弟弟’不就行了吗?我都分不清楚,别人干嘛要分得这么清楚?”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郑先生却很无奈,“看来以后要多走动,分不清亲戚可不行啊。”

  【调查】年轻人普遍认不全亲戚

  采访中,记者发现,年轻人认不全自己的亲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受访者表示,总有那么一两个面生的亲戚完全不知道该叫什么。而大家族中的新媳妇、父母各自的姑姑、姨,以及他们的子女被认为是最难认的亲戚。拜年时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亲戚,一些年轻人会选择向长辈问清楚了再称呼,更多年轻人要么采取叫“叔叔”、“阿姨”的方式蒙混过关;要么礼貌地笑一笑,省略称谓以避免尴尬。

  小陈的爷爷辈有6个兄弟姐妹,父辈也有不少兄弟姐妹、堂表兄妹,到他这一辈虽然多是独生子女,但亲戚的数量依然很多。“每年拜年时,家里来的大部分亲戚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平时没什么来往,一年也见不了一两次,真分不清谁是谁,一般我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打个招呼,然后就找个借口躲出去。”小陈说,小时候父母还经常带他到亲戚家串门,对自己的堂兄妹、表兄弟还比较熟,但兄弟姐妹长大后都各奔东西,也就渐渐疏远了。“90后”小秦一直生活在城市,回到老家后不自觉地会用“叔叔、阿姨”代替原本称谓,“去同学家也都这么叫的,没什么不妥,但回老家也这么叫,就会被长辈嫌弃不懂事。”

  对于亲戚认不全这件事,有的受访者表示家里亲戚很少,自己的孩子不会面临亲戚太多叫不上来的问题;有的受访者则认为,时代进步了,不应拘泥于称呼,怎么方便怎么来。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不能正确地称呼自己的亲戚,体现出家族关系的淡漠,也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纠正。另外,随着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亲戚会逐渐多起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学会称呼长辈很有必要。

  【探因】传统家族关系被漠视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吴桐认为,年轻人认不全亲戚,从根源上来说,是因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受西方思想影响以及敬畏心和使命感的缺乏。另外,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对于亲戚的称谓处于模糊状态,而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冷淡的亲戚关系,也让家族关系变得淡薄。

  《礼记》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就是指家族的凝聚与延续。中国人的寻根情结是与中华文化有着直接关系的,寻根就要问祖,而问祖必然连接着庞大的宗亲关系。有了家族延续观,个人的荣辱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兴衰,自然会顾及后代的利益及后人的眼光,这样就起到了约束行为的作用。

  吴桐认为,当前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有缺失。“过去,每个孩子读书都要学的《三字经》里清楚地写道‘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父子之间要注重恩情,夫妻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长幼交往要注意尊卑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讲信用等等。传统教育使这些伦理观念、宗亲关系从人的幼年就扎根在心,并成为一生的行为准则。现在的教育恰恰缺失了‘礼、孝’的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世的关注,是从追溯血缘开始的,家族与祖先被看作个人生命的源头。当今社会人们常感到礼崩乐坏、感情淡漠,这与受西方思想影响,家族观弱化、盲目崇尚个人自由有一定关联。

  “缺乏敬畏心和使命感,也是宗族关系淡漠的原因。”吴桐说,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中秋及重阳节,其实都与家族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中如团圆、祭祀等形式,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在渐渐消亡。其实,传统祭祀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信仰,更寄托了对家族延续的精神信念。缺少了必要的仪式,对家族敬畏感和使命感也就弱化了。人们在摒弃繁文缛节的时候,也丢掉了许多维系亲情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宗亲关系淡薄。

  吴桐认为,实行计划生育,使得亲属称呼减少,此外,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亲戚关系。而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家庭住址不固定,尤其是在城市工作、上学的人,每年只有春节才回老家聚会,短短几天时间,不可能完全弄明白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对策】小辈认亲戚长辈要引导

  “亲戚关系不只是简单的称谓,包含了血脉亲情意识和感恩意识。”吴桐说,讲究宗亲关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分辨不清的亲戚关系,一些大家庭又重新拿出了自己的家谱,作为自己分清“宗亲关系”的最后法宝。“现在很多地方又重新兴起了续修族谱的风俗,其实这也是重视亲情关系的一个表现。”吴桐说,亲戚间互相多走动对亲情教育、感恩教育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血缘关系十分珍贵”。

  要想让年轻人对亲戚、亲情关系重新重视起来,亟须要做的是补齐亲情的短板。吴桐建议,首先,整个社会要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家风教育,从娃娃抓起;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带着孩子在传统节日里走亲访友,维系亲缘纽带关系。要常讲讲先辈故事,让后代对前辈有更多了解。宗族祖先起到精神引导作用,更有利于后代明确自己生命的方向。

  长辈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年轻人对亲戚多认识认识。亲属和家族的关系要维护好,需要人们用心去对待。不仅是春节回家,平时有机会也要与亲戚多打电话,多沟通,多串门。很多年轻人已经为人父母,应当在维护家族关系上给孩子做出榜样,这样才不会让下一代的家族观和亲情感淡漠。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