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9时,一场遵从古制的释奠礼在河北省沧州市文庙举行。120多名参礼人员身着汉服,共同祭拜至圣先师孔子。整场礼仪由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送神、望瘗等十个部分组成,头戴梁冠、身着祭服的献官,手持笏版,依次步入文庙。身着大红色圆领袍、胸背绣缠枝方葵花的乐生,演奏中国传统雅乐,敔、琴、瑟、埙、箫、篪、笙八音齐奏,钟鼓和鸣。大殿前50多名舞生,手执羽和龠,伴随雅乐跳起六佾舞。整个释奠礼彰显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底蕴和风采。
释奠礼服装采用明制汉服,所有服装及配饰均参考文献、文物、古画等资料制作,考据严谨,制作精良。献官所着祭服,为青色上衣、红色下裳,献官们头戴五梁冠,腰系雕花金带,两侧悬挂组佩,身后悬垂后绶上绣云鹤纹样,肃容而立,尽显汉官威仪。
释奠礼,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至魏晋时,释奠礼以太牢祭祀孔子;唐代开始形成了祭祀先师孔子,并以儒门弟子、先儒先贤从祀的格局。明代释奠礼祭祀孔子,以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配享,称为“四配”。
此次释奠礼礼仪由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秘书长吉恩煦指导完成,祭孔所用仪程、舞乐由《明会典》、《明集礼》、《三才图会》、《頖宫礼乐疏》等文献中考证而来。释奠礼的礼仪有别于某些地方“表演”性质的祭孔大典,通过对古礼的挖掘和整理,再现了中国传统礼仪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庄重肃穆,表达了对于先师孔子的敬意,体现出“礼”的内涵。
近十年来,吉恩煦执着、热衷中华传统经典儒教文化的继承、发展。2005年,他参加了河北省石家庄正定文庙的第一次祭孔活动。从此他一直担任正定释奠礼的组织者和通赞。吉恩煦对释奠礼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发表了《明代释奠礼仪节流变考及当代释奠礼实践》、《明代北京释奠礼流变考略》等论文,以梳理历代释奠礼流变,及明代释奠礼的具体流程,并且在实际中复原、践行释奠礼,通过学术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际行动中体悟中国传统礼仪的深远厚重。
目前,正定每年举行春、秋两次释奠礼,春祭按照古礼,选择中丁日,即阴历二月的第二个丁日进行;秋祭则与全国各地一同,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举行。每年春、秋两次释奠礼前的日子里,吉恩煦和他的伙伴们从北京、石家庄等地奔赴正定文庙,整理祭祀所需的器物、服装、祭品,排练乐生、舞生,修订释奠礼仪程,并作为参礼人员,参加释奠礼正礼。正定释奠礼以礼仪之正、服装之考究,开启了全国释奠礼礼仪复原的先河,得到了北大、清华、人大等多名教授学者的肯定。北大、清华、人大的学者也曾多次前往正定参加释奠礼并担任献官,并举办儒学学术研讨会。
吉恩煦不仅仅恢复并复原了释奠礼,也一直在进行儒家其他传统礼仪的研究和复原,如冠礼、婚礼等,尤其是去年在北京历代帝王庙恢复了传统的大射礼,引起强烈反响;在方文山发起任总策划的西塘首届汉服文化周举办的乡饮酒礼,更是创造了参与人数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