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后,在外奔波了一天的人们陆续回家。但记者调查发现,承德市许多老小区内居民楼没有楼道灯,有的则形同虚设。不少居民担心发生踩空、遭遇劫匪等安全隐患……楼道灯原本是照亮居民回家的最后一盏明灯,这些市民希望这一问题尽早得到解决。
案例
单元楼里的灯形同虚设 居民摸黑上下楼
刘女士家住柴场小区,长期以来,她所居住的单元楼里都没有楼道灯。“前两年老旧小区改造,在征求居民意见的情况下,我们这的每个单元楼安上了楼宇门,楼道内也安装了声控灯,只等住户都同意平摊电费,就能通电使用。但是时间过去两年了,住户意见始终不统一,楼道照明依然是各家自己控制,上下非常不便。居民们只能依靠院子内的路灯所散发出的微弱灯光照亮。”刘女士告诉记者。
“前几天,我摸黑下楼时,一脚踩空,危急中我用手紧紧抓住了楼梯把手,但还是把脑袋撞了个大包,脚崴了一下,到现在还肿着。”虽然没什么大事,但还是让刘女士觉得后怕。
根据刘女士讲述的情况,7日晚上,记者来到柴厂小区。从小区门口往楼群里看去,有几盏白色的路灯照亮过道。记者选了一个靠近路灯的单元楼走上去,刚走上二楼便看不清前面的楼梯,无奈只能用手机来照明。步行至四五楼时,关闭手机灯光,便伸手不见五指。
“现在楼道里虽然有灯,但是一起亮的机会基本没有,偶尔有两三层楼亮着,等过了这两三层楼,突然一黑,更容易摔倒。”刘女士认为,漆黑的楼道不仅容易摔跤,而且很有可能会成为小偷、劫匪藏身的窝点。“在黑乎乎的楼道内突然钻出个人来,不用说抢,吓也能把人吓个半死。”
调查
老小区无楼道灯现象普遍
7日晚,记者对承德市部分街道楼道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居民楼内都没有安装楼道灯,市民上下楼都是摸着墙或是栏杆,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走。
时间:12月7日 17点30分 地点:中兴路
居民自带手电上下楼
冬天的太阳本身落山就早,当记者来到中兴路社区的家属楼时发现,由于这里的居民楼属于四周环绕型,这样的布局导致楼道里的光线要比外面暗得多。顺着楼梯往上走,楼道内逐渐变得漆黑一片,马路上的路灯完全照不进居民楼,旁边一些商店中的灯光对楼道照明也没有任何作用。本身楼道就没有灯,楼梯转角处还摆放了很多杂物,一个不注意,就会被拌倒,发生危险。
此时,记者正好碰上了摸黑下楼的住户张女士。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几年前搬来这里的租客,楼道内一直没有照明灯。“楼里的住户上下楼大多都是靠手机屏幕上的灯光来照路,有的老人还会随身带着手电筒。”
时间:12月7日 18时45分 地点:南园
楼道灯形同虚设
随后,记者又来到南园。站在各个家属楼的楼道口向上看去,整栋的楼都漆黑一片。记者随机走进一些楼道,用力跺了跺地面,但并没有任何灯光应声而亮。居民要上楼,只能依靠楼道外的灯光来照明。有的家属楼外开设了一些小餐馆,在楼梯口可以依靠小餐馆安置的照明灯借光,但是仅限于一楼和二楼的住户,楼层高了也就看不清了。
一些居民自己安装了楼道灯,但也仅仅是自己出门时打开,不用了就给关上,偶尔忘记关闭,照亮的范围也只有两层楼,照不到很远。
社区
楼道灯不属于社区工作范围
据记者采访调查,目前市区的老旧小区大多处于没有专业物业公司的状态,出现公用通道被占,化粪池满溢,住房成经营场所,花坛成菜地,院落晒废品,没有防盗门,入室偷窃,邻里陌生隔阂等问题,实属平常。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和楼道长几乎承担了无物管小区的物管工作,充当了“物业公司”的角色。
基于此,记者也联系采访了很多市内的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出现问题,居民第一时间都会找到社区,社区也会帮助联系解决问题。就以楼道灯为例,其实它并不在社区管辖的范围之内,但是社区也曾牵头组织,为市民安装,但很多时候居民热情并不高,而且社区只是负责牵头,至于接线、安装楼道灯等还是须居民自己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