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苏少静)日前,河北省文物部门在位于任丘市青塔乡后赵各庄村村北的西汉高郭侯国国都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瓮棺葬以及尚待确认年代的一条南北向古道路。
据了解,高郭侯国国都遗址是一座战国至西汉时期使用的城址,2008年首次被考古发掘。城址平面略成方形,东西长546米,南北宽428米。城墙为夯土筑成,墙基宽度约两米,城墙外侧有城壕一周环绕。此次考古发掘的瓮棺墓零散无序地排列在城址北墙根底下,每个瓮棺由两个夹蚌红陶釜的口相对形成。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次考古队队长陈伟介绍说,瓮棺葬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居民的一种丧葬制度。而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由于夹蚌红陶釜是战国时期常用的炊具,所以说明该城址在高郭侯国之前就已经使用。此外,调查还发现,很多大人的墓葬都集中在城址的东部和西南部,而在北部只发现了小孩的墓葬,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城址有合理的布局,在城址周围划分了不同功能的居住区、墓葬区等。
陈伟说,为配合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8月中旬,省考古队开始对高郭侯国国都遗址进行第二次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遗址城址的北城墙进行“解剖”,除在墙体倒坍夯土中发现战国瓮棺葬外,还在城址北墙中部发现一条南北向古道路,古道路的年代及与城址的关系正在进一步发掘确认中。
同时,在此次考古发掘中,省考古队除了对城址相关建筑遗迹进行清理外,还将对城址内堆积的文化遗存进行发掘,以了解城址建造、使用直至废弃的历史过程,预计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初步计划12月底完成全部田野发掘工作。小资料:
据史料记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间献王之子刘瞌被封为高郭节侯,置高郭侯国,共传四世历五侯。
瓮棺葬是古代葬俗之一,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