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武强县在拆除街关镇旧城砖厂的烟囱时,从底部挖出了数以百计的石碑、碌碡、石柱类的石块,其中有明清时代的古碑和清康熙帝赐修“张半朝”家的“一门好善”石牌坊的碎石块。
据考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山东大旱,饥民遍野,人相食。年届67岁的“张半朝”家张镇夫人罗氏女,率儿子知府张星耀、侯补主事张星辉、御史张星法、侯补行人张星阔捐谷3000石到山东省赈恤灾民。返回故里后,看到家乡的灾情,张老夫人又将5000石谷捐至县衙救灾。对罗氏女率全家倾力救灾的义举,经直隶巡抚于成龙上奏,康熙皇帝为之动容,特旨赐“一门好善”旌匾旌表张氏一门,并勅建功德牌坊,诰封罗氏为四品太恭人。坊址选于武强县老县城街关镇的十字街南,由武强知县监修,落成于1692年。正门通行车轿,两侧各一小门,坊额“一门好善”四字硕大如斗,浑厚端庄,为康熙皇帝手书。
1958年,武强县街关公社在搞“大炼钢铁”的同时,还搜集民间的石碑、碌碡、石臼等各种石材,并拆毁了康熙皇帝赐修“张半朝”家“一门好善”的石牌坊,在旧城村附近烧石灰。结果,石灰没有烧出来,却毁坏了不少民间文物。随后,在烧石灰处建砖厂,许多石材便用于修建砖厂烟囱的底座。
前不久,按照上级关于一律拆除砖瓦厂的指示,有关部门对旧城砖厂进行了拆除,并对烟囱底座进行了挖掘,发现各种石材很少有完好的。贾庄村70多岁的老人贾殿元介绍,“一门好善”石牌坊高大雄伟,在拆毁时都被砸成了石块。“张半朝”的后人闻讯赶到现场,寻找有关遗物,只找到了雕刻着“恒”字和飞龙图案的两块断石和几块柱形方石。
不过,在现场,一方比较完整的古碑上,正面左侧写着“大明崇祯癸酉仲冬(公元1633年)”的字样,中间写有“明故义官世业”几个醒目大字。有关“义官”的古碑,在武强县还是首次发现。义官,是封建社会政府专设的一种编外官职名称,是各地官府为表彰那些经常对社会、为平民做善事的非官宦家境出身的贤达人士的奖励称号,能参与当地官府、域内的管理事宜。此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有待进一步考证和挖掘。 刘金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