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抗苇税亭”内石碑。 韩冰 摄
在雄安境内,历史上曾存在有三座州城,雄州、安州和鄚州。安州古城便位于如今的安新县安州镇。民国时期,安州与新安县合并为安新县,安州城历代为州县治所。
在安州镇,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六角凉亭历经了近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立柱已有些开裂,朱漆早已脱落,但结构仍保存完好。亭内有一座石碑,记述着一段民国时期抗税斗争的故事。
此亭名为“抗苇税亭”,位于原安州城北门内,是1925年当地苇民为纪念抗苇席税胜利而修建的。
图为“抗苇税亭”局部细节。 韩冰 摄
安新县毗邻白洋淀,淀里的芦苇是当地居民赖以维生的重要生产资源,苇席、苇包等日用品销售是苇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1925年,安新的乡绅陈起和潘希福等人贿通官府,赴天津和奉军第一师长、直隶督军李景霖秘密商定,以充军饷为名,破除清代免征安州苇税例则,强行向人民征收苇席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
安新县的苇民联合起来,在有“潘翰林”之称的安州名士潘龄皋的大力支持下,到县政府请愿,与恶势力做斗争。苇民痛打陈起等人,迫于压力,时任县长王声不得不答应免征席苇税。自此,强征苇席税的阴谋告破。
图为“抗苇税亭”局部细节。 韩冰 摄
抗税斗争胜利之后,苇民们自发捐款,在安州城内,正对着北门的地方修建抗苇税亭。抗苇税亭立柱上原有潘龄皋撰写的楹联“赐福不闻宽大令,缔苛犹存好生心”,现已不复存在。亭内中央设有一块石碑,正面为安州人民抗苇席税斗争的经过,背面镌刻有各村捐款修碑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
抗税斗争的胜利离不开潘龄皋的支持。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1881年,15岁的潘龄皋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后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在甘肃任知县、知州、知府。辛亥革命成功后,潘龄皋担任甘肃省省长,后因痛恨官场腐败,于1922年辞职回乡,之后移居天津、北平,以赋诗、写字为乐,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日伪统治时期,他因拒绝出任伪河北省省长而被捕入狱。1948年,潘龄皋几次写信给傅作义,劝其与中共和谈。1949年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1954年病逝于北京。
图为位于原安州城北门内的“抗苇税亭”。 韩冰 摄
据安新县文管所负责人刘浩介绍,原抗苇税亭的顶部已经破败,有倾覆的危险。考虑到周边学校较多,为避免周边学生和村民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安新县对抗苇税亭进行重修,在保存亭子原貌的基础上做到“修旧如旧”。
如今,抗苇税亭成为周边村民的休憩之所,也成了周边小学、幼儿园的孩童们嬉戏之地。在笔者看来,当孩童们的小手摸过那斑驳的碑文,或许他们不知道上面镌刻着什么,但从长辈的口中,这一定是他们听到最多的故事,这便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问/崔涛 图/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