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勇强正在把印章印在包香面儿的纸上。 韩冰 摄

  说起香面儿,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是什么,在现代,已经看不到卖香面儿的了。或许上了岁数的人,有那么一点印象。也或许听过相声的人,从马三立大师的相声《拉洋片》中,能寻到香面儿的踪迹。

  小小的纸儿方又方,能工巧匠做成张。

  虽说纸儿不是值钱宝,南北二京数纸强。

  南京用纸包绸缎,北京用纸做文章。

  南北二京同不用,留来留去包荷香。

  包荷香,对荷香,三十六味一包香,

  三十六味合一处,一年不受五毒伤。

  图为王勇强展示印章。 韩冰 摄

  在“香面儿·香荷包”第五代传承人王勇强的口中,一段段百年前曾在京津冀地区流传的说唱词,引出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王勇强是雄县大营镇北刘庄村人,也是“香面儿·香荷包”第五代传承人。香面儿,也就是香荷包,影视剧作品中的香包、香囊便是此物。北方的香面儿就是把几十种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制成粉末配制而成,主要成分有檀香、白芷、冰片、艾草等,不同的配方有不同的功效。配置好药粉包入纸包,再放入手工编织的五彩网袋,可以挂于腰间,也可放置于室内、柜中。从古至今,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普通民众,都喜爱佩戴此物。人们的衣食住行,拜神祭祀,也都与香文化息息相关。

  图为王勇强正在包香面儿。 韩冰 摄

  王勇强的高祖名叫王玉山,生于道光年间,祖居沧州,自幼学医。据传曾与宫中太医有所来往,自己用三十六味草药配置秘方研成香面儿,做成香荷包,有驱蚊虫、预防疾病、辟五毒防瘟疫、安神醒脑的功效,由太医带入宫中,颇受宫内嫔妃宫女喜爱,一时间王玉山名声大噪,有”金塔王“之称。王玉山所做的香面儿、香荷包,盛行京津冀地区。

  图为王勇强正在包香面儿。 韩冰 摄

  王勇强拿出了一方木刻印章,已被墨浸染成黑色,历经岁月的洗礼,色泽油亮,古朴大气。此印正面刻有金塔图案,上面有“京都王玉山”五个字。这方印便是印在包香面儿的纸上,算是古代商标的一种体现。王勇强还拿出一面旗子,上面有“芳源香局”几个字,据其介绍,这是当初一家制香分号作坊的名称。

  图为王勇强正在包香面儿。 韩冰 摄

  据王勇强介绍,当时各大庙会上都有香面儿的踪影,谈及香面儿行销范围之广,有“大宛涿良房,平津易涞广”的说法。即在大兴、宛平、涿州、良乡、房山、北平、天津、易县、涞水、涞源等地,每逢庙会,都会给王家的香面儿留有摊位。

  图为王勇强将香包纸放入手工编织的五彩网袋中。 韩冰 摄

  王勇强表示,北方的香面儿和南方的香包、香囊相比,其叫卖香面儿的说唱词独具特色。古代香面儿手艺人为了拉拢顾客,不仅会说,还会唱,一段段说唱词包罗万象,有历史、文化、地理、神话、医药等多个方面。

  图为王勇强正在编制五彩网袋。 韩冰 摄

  据王勇强介绍,他的香面儿·香荷包制作技艺传承于他的祖父,从他小时候起,就听着祖父叫卖香面儿的的各种说唱词长大。他的祖父曾闯荡天津,在天津卖香面儿,还学过相声,据说和几位相声大师都有来往。

  图为王勇强制作完成的香荷包。 韩冰 摄

  王勇强表示,自雄安新区设立之后,相关部门对像香面儿·香荷包这样的传统技艺非常重视。王勇强也开始对香面儿·香荷包的配方和说唱词进行挖掘整理,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位90岁高龄的师爷,恢复了祖传的制作工艺,并对荷包袋的制作进行了改良。在当地举办的雄州文化艺术节中,他制作的香荷包供不应求。

  如今,王勇强在积极注册商标。他把这门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想把这个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文/崔涛 图/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