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工人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一家钢缆生产企业生产线上工作 杨世尧摄 / 本刊

  ◇走过六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2020年迎来中期目标收官,正在努力提交“期中卷”。而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三地出了一道“附加题”
  
  ◇疫情既是突发考验,也是成效检验。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正发挥协同优势,在抗疫与复工中两手抓、两手硬、两协同,合力化“两难”为“双胜”

  2020年,走过六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中期目标收官之年。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正在努力提交“期中卷”的三地出了一道“附加题”。

  地缘相近、交往密切,联防联控能否做好?布局优化、发展错位、产业分工,复工复产怎样协作?目标在前、疫情未走、“中考”即至,协同发展如何作答?对于京津冀而言,此次疫情既是突发考验,也是成效检验。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深入京津冀防疫最前沿、复工第一线、协同主战场,看到拥有1亿人口的京津冀三地,正携手答好抗疫“附加题”,努力交上精彩的协同“期中卷”。

  共织一张网 联防联控战疫情
 
 

  流淌千年的北运河,串联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构成了“通武廊金三角”。“三地第一时间启动‘通武廊’小京津冀防疫协同机制,畅通区域防控重点单位和交通卡口联络渠道,加强源头筛查管控,严密重点人员轨迹追踪和监测预警。全力配合北京‘外防输入’措施,从严管控进京卡口,牢牢守住武清入京防线。”武清区常务副区长吴丽祥说。

  如此联防联控,已成为京津冀战疫常态。既防输入,又防输出。

  在北京、河北交界处的北京市白庙南综合检查站,通州区与三河市两地的检查人员开展联合值勤,统一装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标准。他们认真为每名乘客测量体温,仔细核查车辆和人员信息,共同守好“首都东大门”。

  环绕京津的河北在省域周边、省域内、环京周边构筑三道防线,内防扩散、外防输出输入。为确保京津安全,防止疫情输入首都,廊坊在与北京大兴、通州,天津武清等地交界区域的国省道和304个小路口设置检查站点,对车辆实行分类安检……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京津冀三地六年来形成的协同发展优势,迅速转化成联防联控联动的统一行动,联控不断向深里走、朝实里干。

  三地公安机关强化联动,建立确诊病例、疑似人员和密切接触者三类人员信息库,实时共享数据信息;三地交通运输部门在疫情防控、公路保畅、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统一监管;三地卫生部门深度协作,建立防控沟通、信息共享、疫情会商、协查管控、诊疗方案共享和危重病人会诊等五大机制,建立日沟通制度,共同发布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互相分享借鉴救治经验,必要时对疑难及危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表示,以此次疫情的联防联控举措为基础,三地将逐步拓展建立京津冀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的常态化机制。

  共下一盘棋 复工复产进行时
  

  家住河北燕京航城社区的居民宗国有,在北京京港地铁公司上班,复工后担心因为疫情防控无法“跨省”上班。但很快他发现,只要办齐并每天带上单位介绍信、健康登记卡、出入通行证,就能顺利往返。

  “这里大量居民每天需要前往北京、天津上班。经过协调,用‘一信、一卡、一证’的方式既对跨省流动人员严格把控,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又免去了一跨省就要隔离的尴尬,方便上班通勤和企业复工复产。”三河市市长刘连杰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三地之间跨省通勤的情况不在少数。从通勤顺畅流动到产业上下游支持,疫情防控压力之下推动复工复产,离不开三地的协同联动。

  北京奔驰很多供应商都位于津冀地区。在武清区京滨工业园内,为北京奔驰配套的海纳川海拉(天津)车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恢复了春节前的繁忙。

  “经过严格的身份核实、体温测量、信息记录,我们2月15日复工复产,两条生产线已全部开工,每天为北京奔驰汽车公司生产6000套灯具。”公司负责人王发浩说。

  六年来,经过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像北京奔驰这样的跨区域产业链条布局越来越普遍。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上下游企业能否协同复工,是对京津冀协同功力的一次考验。

  在北京奔驰总装二工厂的10万平方米车间内,生产线上一片繁忙的景象给出了答案。北京奔驰党委书记、高级执行副总裁陈巍说,供应商及时恢复供货,解决了原材料供应、生产物资运输问题,目前公司逐步恢复生产。

  信息互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精准施策,三地把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纳入京津冀协同工作机制推动落实。

  “为推动北京奔驰、京东方等在天津的配件企业复工复产,天津市政府专题研究,相关区成立专班,与企业保持24小时沟通。”天津市京津冀协同办常务副主任孙虎军说。记者从天津市工信局了解到,截至3月12日,北京奔驰在津的53家配套企业全部复工,京东方在津19家配套公司已有18家复工。

  共绘一张图 协力协同谱新篇
  

  3月5日,记者在津石高速公路天津东段十一标工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制梁的生产与架设工作。这条高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交通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复工十多天了,大伙儿的工作积极性特别高,心都拧成一股绳,就琢磨着怎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把受到疫情影响的近一个月时间追回来。在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还将加大人力和设备投入,确保年底按计划达到通车条件。”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津石高速公路十一标项目部项目经理刘海松干劲十足地说。

  疫情虽至,“期中考”交卷在即,对标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机制等考题,答题情况如何?

  三地接受采访的官员、企业家等都表示,中期目标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京津冀发展的节奏,却改变不了三地协同发展的步伐,一系列举措正扎实推进。

  2月10日,京津两地商务(口岸)、海关等部门联合推出第六批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措施;2月18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四纵三横”区域高速公路网重要组成部分——荣乌高速公路四个标段有序复工,标志着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建设项目进入复工建设阶段;2月26日,中国电信集团京津冀大数据基地项目在天津开工建设,助推区域通信网络与基础设施建设;3月1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的铁路、高速公路、天然气管线工程等11个重大项目,在廊坊市集中复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高敏表示,六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系统推进,建立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在这次疫情抗击中也得到了验证。随着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信京津冀下一阶段将走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