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过滦州古城雄伟的东城门沿巡滦大道西行,步移景换,雕梁画栋的钟鼓楼、别样精巧的文姬楼,在西大牌楼东北侧就是滦县民间艺人王友的剪纸作品展厅,其作品囊括了古滦州千年文化历史,向人们展示了这块热土的风云变幻。
王友1947年出生于榛子镇朱官营村,由于家境贫寒,他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了。在田间地头一年四季终日忙碌,王友那双笨拙粗糙的手不仅证明他是耕田种地的行家,而且在绘画方面也颇具天赋。或许是个人性趣使然,家乡的自然山水、花鸟鱼虫在王友眼里都成了最鲜活的速写素材。平时下地干活儿,他的兜里总是装着纸和笔,只要一来兴趣拿笔就画,他还时常用黄泥土把平面的绘画用泥塑立体化再现。周边的人嘲笑他想当画家,简直是白日做梦,亲朋好友也劝他别异想天开,搭工费料误入歧途。但无论外界如何议论,王友都无动于衷,只要稍有闲暇仍与画笔、泥塑为伴。日积月累,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加之后天的勤奋努力,王友的绘画和雕塑技艺在当地小有名气。
1965年,闻名乡里的王友以绘画、雕塑特长应征入伍。在部队他负责团部的对外宣传工作,接触了更多绘画、雕塑方面的专业知识。1969年王友复员被分配到滦县评剧团担任舞台美工,之后调到县电影公司负责制作电影海报、幻灯片,由于工作需要开始涉猎剪纸艺术。后来家里承包土地缺少劳动力,他又申请从县里调到老家的榛子镇小学任美术老师一直到退休。
无论工作如何调整,生活如何坎坷,王友一直没有放弃手中的画笔。虽然仅有小学文化,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绘画、雕塑艺术理论,但他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几乎每年都能入选参加各种大赛,而且连连获奖。虽然他表面看起来笨手笨脚,但经他设计雕琢的作品都经得住行家的评判。
退休后,王友把多年的艺术创作经验全部倾注在剪刀上。一幅幅剪纸作品,饱含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灵感、对画面情感的释放。从飞禽走兽到乡俗民情,从远古历史到名人典故,王友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其间,老伴儿贾淑荣也参与其中,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得力参谋与助手。常言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在王友眼里则是剪刀裁出大世界,老年迎来夕阳红。
眼下王友正忙于冬奥会题材的剪纸创作,冬奥会会标和两组溜冰、滑雪运动的初稿已经绘出,待修改完善定稿裁剪后,将代表滦县送北京参加全国评选。
(龙全忠)
查看评论 0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