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和晓宇 李胜男
民办孤儿院的眼泪:谁来帮他们走出“爱心困局”?
去年,河南兰考一场大火刺痛了公众的心。7名孤儿命陨大火,让他们的“妈妈”袁厉害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现今,在河北,也有一家同样的民间儿童收养机构,因手续审批问题,同样面临着被取缔的两难困境。【图集】
■“别人有的童年,我也想让他们拥有”
在河北石家庄市明德家园儿童村创办人刘东亮的回忆里,每一个孩子刚来时,都让他心疼不已。
“刚来的时候,孩子们全都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还有好多孩子,根本不吃肉,因为在他们的饮食结构里就没有‘肉’这个概念,只吃馒头,喝凉水,有的孩子来了,身上还有很大面积的疮。”
但在说到自己的“成果”时,刘东亮很是自豪,“孩子们来了一年之后,有些甚至是几个月之后,孩子们一个个都白白胖胖的,营养也跟上来了,他们看起来和之前完全就是两个人。”
“家里孩子怎么养,我们就怎么养他们,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别人有的快乐童年,我们也让他们拥有。”
■“儿童村的创建,起源于一次‘偶然’”
“事实上,儿童村的创办,最早起源于一次会议。”说起儿童村创办的开端,儿童村的创办人、佛教居士刘东亮把它归结为一次“偶然”。
四年前,刘东亮还是一名媒体记者,在一次河北省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他了解到,当时全省有着1.5万多名孤儿,其中福利机构养育的仅仅才两千多名,“也就是说,社会散养的孤儿有1.3万人”。
之后,刘东亮在他的朋友圈里发起了一个号召,说自己想创办一所孤儿院,想以此来补充福利机构的不足。“没想到,这个倡议得到了朋友们的极热烈的响应”
随后,在次年的3月份,一家名为“明德家园儿童村”的孤儿院正式建立,而刘东亮,也随之成了“儿童村”的“大家长”。
■“一个人想坚持做一件好事儿,怎么就这么难”
但建立孤儿院容易,其后面临的,却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是,这些孩子们都不是本地户口,都是县里的户口,所以在找学校的时候,借读费是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孩子能收到六七千。”
刘东亮至今还记得,让第一个孩子顺理上学后的情景,“那次回来我大哭了一场,心里觉得太委屈了,怎么想做点好事儿也这么难,要受到这么多的刁难、委屈。”
但后来的十几个孩子,刘东亮也并没有放弃和退缩,一个一个孩子上学,一次一次去学校。不过,随后,刘东亮拒绝了在这个话题上继续说下去,“这事儿,没法说,说起来心里太难受”。
“除了学校的问题,我们还面临了好几次搬家的问题,因为毕竟十几个孩子,多少会有些扰民,后来搬来搬去,找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小区给我们减免了一般的房租,并且在各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照顾。”
刘东亮说,那时候他觉得,一个人想干一件好事儿,并且坚持下来,比他要做一件坏事儿,困难十倍。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刚开始的阶段,我会比较委屈、心酸,但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值得。” 而在谈到“是否”值得的问题时,做为一名佛教居士的刘东亮看起来很坦然。
“每个人在做每件事的时候,如果遇到很多困难,一定是因为修为不够,如果修为够了,就不会遇到这么困难。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事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以我现在大部分的时候就是在‘反求诸己’。最早就是朋友们帮我把这个儿童村建立起来的,现在我遇到苦难时,也是朋友们你300我500凑起来的。”
最开始建立这个孤儿院的时候,刘东亮的初衷就是做一个“不抱怨”的人。“那时候朋友们看到很多关于孤儿的消息,就都在抱怨社会,抱怨政府,而我的想法就是,与其‘抱怨’,不如去‘改变’,所以就建立了这个孤儿院,并且坚持至今,而如今,假如我遇到困难时。又反过来去抱怨,那岂不是就有违我的初衷了。”
但在说到与“政策”的冲突时,刘东亮脸上闪过一丝无奈,“没办法,这些孩子们我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重新再回到过去的生活里,只能想办法留住他们。”
“我有一个愿景,就想保持现状、做好现在,有条件以后,能逐步扩大,当然更好了。现如今,我只想观照好自己的能力,照顾好眼前的这些孩子们,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