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民生>正文

张家口邢家庄常有“陌生人”来探访

A-A+2015年1月19日10:45张家口新闻网评论

邢家庄仍然守望着自己最原始的淳朴风情。邢家庄仍然守望着自己最原始的淳朴风情。
多部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拍摄。多部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拍摄。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李晓利通 讯 员 李晓东 张旻海 李娜

  古代的蔚州,大小各异的村堡遍地。她们有的保存完整,展示往昔荣光中的繁华身影;有的历经沧桑,积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的僻远静谧,留下远离尘世的朴实与淡然。他们是遗落在蔚州大地上的历史明珠,任凭历史变迁,仍然固执守望着自己最原始的淳朴风情。

  1

  去邢家庄村,是在冬季一个寒冷天。从宋家庄镇出来,驱车沿乡村公路向西南方向行驶约5公里,就是邢家庄新村。和宋家庄相比,它少了些许古韵,这里的房屋大部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硬化的水泥街道上,很少能看见行人。

  穿过新村一直往里走,将近旧村,远远看去,在一处地势颇高的地方,一座几百年前留下的石砖堡门孤伶伶地耸立在那里。这是邢家庄旧堡里的东堡。堡门旁,是一座小桥,桥上有一口古井,紧邻古井有一棵上百年柳树。“桥上有井,井旁有树”这是邢家庄的一道独特景观,村里人经常向外来人这样介绍。如今,东堡内陈旧灰暗的古民宅中,只有极少户人家居住。在靠近堡门的一处房屋低矮,四周坍塌不全的小院里,铁丝架上晾晒的衣服成了小院冬日的一抹色彩。院中,男主人穿着厚厚的棉袄正半蹲着拾掇柴草。回头看见有陌生人来,注视几秒后,又继续干起自己手里的活儿。

  东堡的西侧,是西堡。两堡相距仅有几步之远。西堡砖门和夯土城墙保留了原有的面貌。走进被城墙围起的西堡,太阳暖暖地照在一片片砖瓦上面,从堡中的建筑,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贫富差距。邢家庄古村堡内,有的民居为砖雕木雕造型精美的砖木结构,有的民居则是用黄土建起的土房子。现在西堡里保存较好的宅院要数马家宅院,它的“豪华”也印证了马家当年殷实的生活气息。

  古村堡、古桥、古井、古道、古庙、古宅、古树,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和历史人文景观,使邢家庄倍受影视界以及户外摄影爱好者的青睐。在好多影视剧中都能找到邢家庄的影子:《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亮剑》、《走西口》、《董存瑞》、《狼毒花》等四十多部影视剧都曾在此取景拍摄。最近一次在蔚县拍摄的《吉鸿昌》有几个镜头就是在这儿取景的。

  2

  邢家庄的曾经也是繁华的。

  邢家庄,位于蔚县县城南部的丘陵地带,是宋家庄镇辖区内农耕历史较长,成村建堡较早的一个行政大村。明末清初,受飞狐峪商贸流通的影响,邢家庄的农耕大户从事农桑,并经营酿酒业,在蔚县这一带有很高的名气。

  邢家庄没有邢姓人家,主要以王、马、乔、安、孟姓为主。

  据老年人口传,大概在元朝初年,邢家庄还没有建立村堡时,距离现邢家庄约4公里的黑堡子村,有位邢家财主,在这一带拥有大量土地,并雇用了大批长工为其耕种、收获。邢家财主为了缩短长工们出工的路途,延长劳动时间,在邢家庄南约2公里处一个叫牛家堡(此堡已不存在)的地方搭建了许多长工房,也就是老人们俗称的“种地房”,供长工们居住。到了元中统年间,邢家财主名下的土地越来越多,于是将建有长工房的耕地租佃给了一些长工,任其自由耕种,秋后按约收租。这时,在牛家堡长工房内为邢家干活的不少农耕好手租佃了邢家的土地,从此由长工变为佃户。十几年后,他们在现在的邢家庄东堡南约200米处,人称“破堡子”的地方建起了村庄,当时就叫邢家庄。

  元朝大德年间,邢家财主开始从商,将这里的土地卖给了王、马、乔、安、孟等姓的佃户。不多年后,昔日的“邢家佃户庄”很快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农耕大村。

  今日的邢家庄古堡始建于元朝延佑年间,它是由王、马、乔、安、孟姓人家发迹后兴建的。为了纪念他们的创业史,庄堡仍沿用了邢家庄的称谓。

  马家是邢家庄有名的“豪门”,至今,仍被堡里的人津津乐道。明末清初,飞狐古道上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运送货物的骡帮成群结队,络绎不绝。邢家庄的一些农耕大户发现了新“商机”。当时,马家作为邢家庄第一大户人家,以其雄厚的农耕收入为基础,开办了“四盛合”缸房,经营起酿酒业。

  清朝中期,马家缸房处于兴盛期。所烧白酒,全部用红粮做原料,用纯净井水勾兑,酒液清香爽口。据说,那些常年赶着骡帮往返于飞狐古道的人经常来邢家庄贩酒,马家缸房的酒不仅在蔚县境内销售,还远销到涞源、保定一带。

  鼎盛时的“四盛合”日烧红粮酒两石多,雇佣百余号伙计。他不但酿酒卖酒,还利用酒糟育肥肉牛,俗称“糟牛”。马家从集市低价购进那些骨架大的老牛,瘦牛,经过两、三个月饲养便可膘肥肉满。“四盛合”每年育肥“糟牛”百余头,加上酿酒、耕种收入,成了邢家庄的“大富豪”。

  邢家庄其他农耕大户纷纷效仿马家,在从事农耕的基础上,有的在村中养牛养羊,经营畜牧业,有的进城经商,开办典当、面铺等,有的外出学艺,从事剪纸皮毛加工……

  3

  不过,如今的邢家庄旧堡,曾经的繁华早已沉淀在岁月的长河里。邢家庄旧堡里的年轻人都搬到堡外平地处,建起了一排排新房,留下的只有几个老人,守护着心中那一度繁华的梦。

  邢家庄有皮毛加工的传统,几乎家家都有皮毛加工匠。

  从十八世纪初叶到二十世纪中叶,邢家庄“毛毛匠”颇多,在京、津、张、宣从事皮毛业,很有名气。他们多被皮坊聘为案头,参与内部管理和技术指导。改革开放初期,邢家庄成立了皮毛加工厂,工人达到200多人。产品销往北京、东北、内蒙古等地区。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邢家庄皮毛加工厂走向萧条。

  邢家庄全村440户,1476人,耕地面积5330亩,旱地多水地少。由于土地土层薄,石头多,农业设施落后,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依然坚守着传统农耕,增收缓慢。

  为了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邢家庄按照“强化培训、跟踪服务、有序输出”的思路,组织首批皮毛匠人到京晋蒙等地区从事皮毛加工。在首批务工人员的带动下,第二、第三批青壮年纷纷涌到内蒙古从事皮毛加工行业。

  2011年邢家庄成立了“蔚县邢家庄村皮毛加工劳务人员协会”。协会利用网络,与各地务工人员沟通、到皮毛集散地考察,准确掌握京晋冀蒙等地用工信息,定期点对点直接通报用工信息。

  2013年蔚县扶贫办依托邢家庄村皮毛加工的师资和技术力量,将该村列为蔚县扶贫培训基地,成立了全县首家皮毛加工培训学校---“宋家庄镇皮毛加工培训学校”。

  来到学校时,校门敞开着,教室里三四十位学员在各自的工作台前,低头忙碌着。“这些学员大部分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她们就过来,一般培训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正式上岗,按计件领工资。”宋家庄镇工作人员说。“培训学校现有1间教室,配备教学器材40套,每年举办培训班5期,每期培训学员40名。现在,邢家庄皮毛加工培训学校远近皆知,目前筹备面向贫困人群招生。”

  (本版照片由张旻海提供)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