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民生>正文

“草原丝绸之路”从张家口出发

A-A+2015年1月27日10:51河北日报 评论

大境门大境门
西境门西境门
抡才书院抡才书院

  随着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张家口冰雪资源优势广为人知,城市知名度与日俱增。

  如今成为首都生态屏障的张家口,在历史上不仅是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还曾是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有“草原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大道就从这里通向草原腹地,并延伸至欧洲大陆。

  作为张家口标志性建筑的大境门,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也因是张库大道的起点,被誉为万里长城上的开放之门。而因通商互市繁盛一时的来远堡和张家口堡,则已随着张库大道的衰落而萧条,如今正徘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静静地记录着曾经的兴盛与辉煌。

  大境门

  万里长城上的开放之门

  十几年前,张家口曾被认为是沙尘暴南下东进的风口,而如今,张家口的天空却有北方最干净的蓝天之称。日前,笔者来到张家口市区北部的大境门外广场,看到修葺一新的广场和蓝天白云之间,古朴的大境门静静敞开着心胸,游客和行人在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大门下悠闲往来。

  还离着老远,笔者就被大境门上方“大好河山”四个苍劲的大字所吸引,如今这已成为张家口最好的宣传语,也是万里长城上少数几处能和“天下第一关”一争高下的标志性大字。但很少人注意到,在“大好河山”四字下方才是“大境门”三字匾额。相比“大好河山”的雄浑苍劲,“大境门”三个字笔画生涩就像小儿写成的。

  大境门景区导游陈丽莉告诉笔者,“大好河山”四个字是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题,因为军阀混战、政治运动等原因几次被铲除、几次重塑,现在这个是2010年张家口桥西区维修复原后的面貌。“大境门”三个刻字则是300多年前的真迹,而且民间传说这是当年只有6岁的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题。

  “关于‘大境门’三字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字体如此稚嫩,顺治题字传说也算一个合理的解释。”张家口桥西区文化顾问刘振瑛,长期致力于张家口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主编有《张垣三品》一套三本书。他介绍说,大境门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但因为没有发现建设碑记和史书上的明确记录,所以具体情况只能根据文献的零散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等进行推论分析。

  “从大境门基座条石的不同颜色和纹饰分析,当时建大境门的工期还是十分紧迫的,因为这些石料明显不是出自一个地方,有纹饰的几块可能还是从其他毁坏的建筑遗址上搬来的。”刘振瑛说,大境门顶部为一平台,上面并无建筑,这在长城关口建筑中也是少有的。但大境门拱门进深13米、高12米、宽9米,其门之大又创下了万里长城关门之最。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众多关口中十分特殊的一个。万里长城的关口大都以“关”、“口”称呼,而大境门是万里长城上唯一以“门”命名的著名关口,从字义上看,“门”比“关”更多了一些开放、交流的意味。

  “明朝中后期与蒙古关系缓和,在张家口大境门长城附近开辟了‘贡市’和‘茶马互市’,并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最重要的边贸市场之一。”董耀会说,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便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从蒙古高原南下到中原地区,这里也是最近、最便捷的路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这里千百年来始终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民族往来、文化融合之地。

  刘振瑛认为,明朝时,张家口的蒙汉民间贸易规模总体来说还比较小,到清政府在张家口修筑大境门,鼓励民间贸易往来,这里才真正成为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商品交易的大舞台。来自蒙古草原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等在这里换成丝绸、茶叶和瓷器,张家口成为了我国北方的重要内陆口岸。而那条著名的张库大道也正是从那时真正确立了下来。“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从张家口大境门外延伸出去的张库大道,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乌兰巴托)和更远的俄罗斯及西欧等地,成为一条载金驮银的草原商道,它曾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或‘北方茶叶之路’。”

  大境门景区管理处主任姬振娟介绍,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货物运输都是靠牛马和“沙漠之舟”骆驼来完成的。一大批专门跑草原的买卖人,他们组织成规模不等的商队,穿越戈壁荒漠,把货物运到草原腹地,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旅蒙商”。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商人常万达,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驼队,兴盛时达到一万头骆驼,每年输出茶叶几百万斤。而史料记载,张库大道鼎盛时期,每年行走在这条大道上的骆驼就有几十万头之多。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驼队、马队汇成浩浩荡荡的商队行进在茫茫的草原和戈壁荒漠中,那种情形是怎样的壮观。

  大境门的开放,似乎打开了人们心里的一道城墙。大批外地商人不断涌入张家口。一时间,专做蒙汉贸易的商号、店铺占据了大境门内外的主要街道。这些商家店铺经营的范围极广,从绸缎、布匹、茶叶到各种生活用品,凡是蒙古人需要的东西应有尽有。站在大境门外广场上,姬振娟指给笔者看,西侧两山之间的沟谷就是西沟,当年是一条人气兴旺的金街,店铺商号鳞次栉比,交易市场人声鼎沸、牛马嘶鸣。“当地曾有民间谚语形容是‘出了大境门,一半牲口一半人’。”

[次页标题=大境门声名远播 导航短标题=]

  来远堡

  “近者悦,远者来”的边贸重镇

  大境门的建筑虽然不够雄伟,但气魄之大堪称万里长城所独具,但就在这声名远播的“万里长城第一门”东边不远处,笔者发现还有一个半沉于广场地面之下、只容得一辆牛车通过的小门,门楣上有“西境门”三个楷体刻字。

  “这门俗称小境门,别看这个门小,它却比大境门早开了好几十年,而且就是大境门建成后的很长时间里,它也是张库大道上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姬振娟走近小境门指给笔者看门洞里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如今门洞南侧堵起来了,南面的来远堡正在进行保护修缮。”

  在大境门内侧,笔者看到了一条新修的仿古商街,崭新的街景和背后古朴的大境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仿古商街的东侧还有围挡圈起来的地方。“那里就是来远堡,是明万历年间宣府镇巡抚汪道亨主持修建的。”姬振娟说。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汪道亨在巡视这段长城时发现,“仅北面危垣半壁……贸易有无,绵蕞野处”。为巩固边防,他组织对大境门段长城进行了大规模加固修复,同时针对边贸频繁的状况,又在长城上开设西境门,并兴建了来远堡。为了炫耀“皇灵远荡,声教远敷”,商旅“至此如归”,汪道亨借《论语》中“近者悦,远者来”之意,将堡命名为“来远堡”,并写下《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录其事。

  那么“西境门”之名由何而来,汪道亨没有写。刘振瑛分析,这一带长城在明宣府镇以西,被称为西路长城,在西路长城上开的边境之门被命名为西境门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大境门也可能是因为它而如此命名的。

  根据《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来远堡占地约百亩,堡内有总管署一座、营房三百间、观市厅二座、司税房二十四处、抚赏厅三座及讲市台和城隍庙等。“一个小小的城堡内就有24个司税房,这倒不是当时的课税有多重,而是因为当时的贸易量确实很大,需要这么多的税房。”刘振瑛说,但从西境门之小和闸门的设置,还是可以看出防备之重。

  来远堡本来设有两个门,西南门叫“永顺门”,现在还保存着,北门据说就是“来远门”,不过早已坍塌。北门与小境门相对,两门中间距离有近50米,东西两边城墙连着长城,形成了一个瓮城。两个门都很窄,只能容一辆牛车通过,门洞都设有“千斤闸”的闸板门,平时吊在墙体内,在城墙上用插销锁定,一拔插销,门洞瞬间关闭。

  来远堡建成以后,正值明朝政府与蒙古各部之间实行“茶马互市”的和平时期,来远堡逐渐成为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当时曾有人画过一幅《马市图》,描绘当时的场景。近百年后,清康熙朝户部汉尚书看到《马市图》后,感慨万千,还挥笔题就了《马市图序》。如今《马市图》早已经失传,马市图序成为研究明代“茶马互市”场景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门’字体现了交通开放之意,而且从来远堡的设置可以看出是一个以市场交易功能为主的城堡。但在规范贸易的同时,长城的防御和管制功能还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董耀会表示,就是到了清朝已经“内外一统”,自诩“圣朝自有安边策,岂恃秦城万里长”,但是作为封建王朝,长城的限制和制约功用依然存在。

  史料显示,清朝入关后尽管没有大规模新修长城,但对明长城的众多关口进行过加固,一些重要的关口还派兵把守。“清军入关的第一年,就在张家口建设大境门而不是扒掉长城,就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大境门建成之后,对进出也是有严格的规定,民间的主要商贸活动还是经过小境门围绕来远堡里进行的。”董耀会介绍说。

  清代,来远堡互市贸易成了张库大道历史的发端。随着清后期对外开放,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张家口发展成为国际化的近代商业城市。仅在大境门一带就有上千家商号,贸易活动都围绕来远堡进行。参加来远堡互市的商人有汉、满、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和俄、德、英等国的商人。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

  刘振瑛表示,张家口这里主要做的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京张铁路修通之后达到了巅峰时期,年贸易额最高达1亿5千万两白银。随着铁路延伸至绥远,张库大道的贸易通道作用就弱了下来。经济作用的强势不再,在这里经商的人就转到其他地方,人分散之后,把财富也带走了。“如今,来远堡静静地被围挡起来,等待着它的修复新生。只是希望,来远堡的修复能够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不要完全换了新装,变得没了味儿。”

  张家口堡

  从“武城”演变为内陆商埠

  来远堡又称为张家口上堡,在它以南不到3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修建时间比它早了将近200年的长城防御城堡——张家口堡。在来远堡修成后,它也被称为张家口下堡,如今当地人称其为堡子里。

  走进被现代化城区包裹着的堡子里,仿佛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狭窄的街道,两侧古旧的院落,还有高高的钟鼓楼和玉皇阁。“以‘张家口’作为堡的专称,这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区建筑。从宣德四年(1429年)建堡时起计算,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刘振瑛介绍,最初的150多年时间里,经过5次比较重要的扩建、改筑工程,才形成了社会功能比较健全的边塞城堡,获“武城”之誉。随着张库大道的兴盛,张家口堡又从明代长城防线的要塞,发展成为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

  笔者首先来到了位于张家口堡中心的文昌阁。文昌阁也叫鼓楼或四门洞,有墩台和阁楼组成,墩台下开十字券洞,从这里延伸出去的就是张家口堡的主要街道——鼓楼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

  “鼓楼附近就是当时堡内商业贸易的聚集点,有大量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不过,现在还都没有开发出来,依然住着人家,不能随便进去参观。”走在鼓楼东、西街上,张家口堡景区管理处主任陈佳虹一边介绍高大门楼的各种精美砖雕、木雕和院落里的人物故事,一边向笔者讲述堡子里的历史辉煌和如今保护开发的难处。

  在鼓楼东街有两个相邻的院落,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一个院落是清中期外贸世家常万达在张家口堡最早的住宅之一。它的特别之处在于院内有一块“福”字影壁,而院外临街的南墙上还有一块“福”字影壁。陈佳虹介绍,如此设计是因为当年常家有五个商号,在俄罗斯的恰克图、莫斯科等地都有业务,内外两个“福”字取“福兆内外”之意,希望国内外的生意都能顺利发达。而紧挨着的是“皇家通事(翻译)”李玉玺的私宅,高高的门楼上砖雕精美,门宽丈余,条石铺就的通道留着明显的车辙痕。“李玉玺小时候家道中落,他母亲靠照顾外国小孩儿谋生,聪明伶俐的他因此学到了好几门外语,长大后成为了皇家翻译,所以他家的建筑格局明显还要高过旁边巨贾富商的家宅。”陈佳虹说。

  “来远堡附近店面众多,突出的是市场交易功能。”刘振瑛表示,因张家口堡墙高城坚,基础设施好,治安也好,聚集了很多巨贾富商的家宅和大型的商号、洋行。据记载,在20世纪初,设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总数达到40余家,有英国的“德隆”、“仁记”、“商业”、“平和”,有德国的“礼和”、“地亚士”,有美国的“茂盛”、“德泰”,有日本的“三井”、“三菱”,还有法、俄、荷兰等的商行,在当时可以和天津、上海相媲美。“这些洋行多数都在堡子里一带,如今在堡子里还可以看到几十处欧式、东洋式建筑遗存,能够确认当年名称、功用的就有14处。”刘振瑛说。

  此外,当时堡子里聚集着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相关资料显示,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前,张家口的票号、钱庄已多达42家。”刘振瑛表示,这个数据应该只是当年的一个存量统计,如果从乾隆元年(1736年)的一家账局算起,仅在堡子里开设的金融机构就远远超过42家,现在还能找到旧址、遗迹的就有24家。

  沿着鼓楼北街一直向北,笔者来到了位于张家口堡中轴线上最北端的玉皇阁,它是城堡的最高点。站在玉皇阁的墩台上,笔者看到,在四周的高楼围挡内,张家口堡的大体范围清晰可辨。除了零散的几栋现代建筑,密密麻麻的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集中了相当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不过,从上面俯瞰,景象要比走在街上看到的更显破败杂乱。屋顶上瓦片剥落,修补方式五花八门;院子里堆放着各种杂物,还搭建着各式各样的简易棚子。

  陈佳虹介绍,如今堡子里可算是张家口的棚户区,原居民大多已经搬到了楼房里,现在多是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低收入人群租住,一个四合院里少的也住着三四户,多的有七八户。“经过这两年的整街治巷,街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道路平整宽阔了不少,街边杂物没有了,房屋墙壁也进行了重新粉刷和维修加固。由于院落产权复杂,整修开发成本很高,只是对玉皇阁、文昌阁和抡才书院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了修缮。”

  “张家口堡的开发一定要有完善的规划,条件不成熟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要是破坏了就再也没有了。”一直关注着张家口堡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董耀会表示,在长城沿线的城堡里,像张家口堡这么大规模、保存这么完整,而且未经商业开发的古建筑群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