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旅游>正文

张家口怀安虎窝山踏青好去处

A-A+2014年4月1日10:22张家口旅游网评论

  虎窝山,矗立在河北怀安县西南境内阴山支脉上,是塞外一方风景胜地,山场总面积2.4万亩。虎窝山层峦叠嶂,雾气氤氲,虎窝寺古刹掩映在绿树林海之中,异石奇洞相伴,给山场增添了些许灵气。深山藏古寺。古刹虎窝寺院,就深藏在这“碧海波涛”之中。虎窝寺周围,还有冰洞、阳洞、风洞等奇异洞穴,共同构成虎窝山的独特景观,吸引着游客观览。

  虎窝山主峰海拔1872米,仰望山峰,白云几乎擦着山顶,云影的飘移,使整个碧绿的山场忽明忽暗,平添了无限的魅力。山上植被茂密,翠绿的落叶松、葱茏的油松,

  张家口虎窝山还有那郁郁苍苍的白桦、绿杨、山柳等,风过处,林涛汹涌,煞是壮观。深山藏古寺。

  古刹虎窝寺院,就深藏在这“碧海波涛”之中。虎窝寺面山背川,东西临谷,有正佛殿三间,净业殿三间,伽蓝禅室前后围绕,钟鼓楼台左右环列,建筑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虎窝山禅林是在汉代的寿峰寺遗址上修建的。在寺院东边有一参天古松(油松),三人挽手环抱不拢,笔直挺拔,苍枝曲虬,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寺院西墙角有一与古松同龄的罗汉松(冷松),树干蜿蜒,千娇百媚,像张开的一把大绿伞。苍劲的古松,为寺院增添了庄严气氛。

  旅游资源

  张家口虎窝山古松碧绿的山场忽明忽暗,平添了无限的魅力。山脚下,汩汩的溪流深入重叠的浓翠,澄明清澈,水草、沙石清晰可见。溪流之源来自虎窝山腰,泉口约1.5米,顺势潺潺而流,喝起来甘甜爽口。

  山上植被茂密,翠绿的落叶松、葱茏的油松,还有那郁郁苍苍的白桦、绿杨、山柳等,风过处,林涛汹涌,煞是壮观。那铺满林缘山野的各种鲜花野草,嫣红、绛紫、湛蓝、金黄、浅粉,五彩缤纷,散发着一股股清香,像绵延的织绵那么华丽;山杏花、锦鸡花、蔷薇花、丁香花、百合花、金针花、山菊花,迎风摇曳,异彩纷呈。林涛碧草,使整个山场呈现出“碧海波涛”的壮丽景观。

  景区风情

  戏曲演出,荣兴不衰

  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舞台,戏曲演出既能给人们人们带来精神娱乐享受,又能反映地方风俗民情和文化特色。随着京绥铁路的开通,商贸发展繁荣,作为群众文化的地方戏曲,软秧歌、扭伴秧歌、蹦蹦地秧歌、坐唱腔道情等也有了发展。在洋河两岸流传了200多年的民间剧种软秧歌,是从民间社火小曲、山西梆子和内蒙古二人台艺术中孕育

  景区风情:跑驴出来的一朵独特小化。软秧歌的传统戏目的百余种,分民间故事戏、历史剧目戏、神鬼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前后,怀安城、柴沟堡、左卫和一些大村大堡,基本上由晋剧大戏占据台口,乐娱民间。每逢庙会祭祀、俗定大集、年初岁尾、丰收庆典,都要请戏班子唱晋剧。县境内一些水平较高的业余秧歌班社,也捺不住冷落,纷纷鸟枪换炮,弃小戏唱大戏。从清光绪末至民国年间,是怀安晋剧大戏演出的全盛时期。建国以后,晋剧名伶王云楼、郝胜魁来怀安入班,出任晋剧团团长,使怀安的晋剧演出更加火爆。王云楼以她嗓音宏亮、扮像端庄、功底深厚、表演传神著称。在她的辛勤耕耘下,怀安县晋剧团在山西、内蒙古、张家口一带小有名气,从而使怀安的晋剧演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民间社火,绚丽多姿

  传统文化活动,不仅表现在戏曲演出的悠久盛行,而且民间的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每当逢年过节,传统的扭秧歌、跑旱船、耍舞狮、踩高跷、挂灯笼、放焰火等娱乐活动红红火火。这些形容统称民间“社火”。社火的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宋代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扬俳偕体三十二韵》一书中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可见“社火”宋代民间已经盛行。怀安的“社火”,据传明代已很活跃,到清代已初具规模。随着经济和文化生活生活的发展,“社火”表演的形式和规模逐渐扩大,内容也多姿多彩,形成一整套表演程式。比如第九屯的软秧歌、第四屯的蹦鼓子、屈仑屯的踩高跷、王虎屯的摔跤人、良民沟的棍术、左卫的太平鼓、第三堡的二人台都各有千秋,独具特色,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柴沟堡、怀安城、左卫三大镇和一些大的村堡,每年春节、元宵节,“社火”热闹非凡,节目琳琅满目,到处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节日的喜庆色彩。服饰艳丽的秧歌队,舞姿优美,节拍和谐;扮相各异的高跷队踩步轻松,稳当自如;飘忽游荡的旱船巧妙配合,步履轻盈,动作逼真。最让人捧腹的节目是跑驴,驴撒欢,趵蹶子。猪八戒背媳妇,粗狼浪漫,幽默诙谐,让观众叹为观止,乐而忘返。

  美丽传说

  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先时,寺与山名同,自后晋主石敬瑭割燕云

  张家口虎窝山百合花十六州贿赂契丹,此山遂为辽地,天神不忍腥秽玷辱佛场灵山,特现白额(虎)身保护佛法,负石而踞于庙外西侧,故山以“虎窝”名。到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有一个名叫德玉的和尚,云游至此,被这里的美景幽境所倾倒,便在此结庐修行,修葺古刹,建成新庙后始改今名虎窝寺。

  在虎窝寺西南有一约20余平方米的方形巨石从山腰伸出,面北向躺卧,由北向南倾斜,名曰“卧虎石”。相传此石即当年虎卧之处,巨石表面有虎的扑痕,俨如巨灵之掌。相传当年白额虎每日傍晚卧伏于此石上,直至德玉和尚结庐而居后虎才离去。在寺院东边有一参天古松(油松),三人挽手环抱不拢,笔直挺拔,苍枝曲虬,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寺院西墙角有一与古松同龄的罗汉松(冷松),树干蜿蜒,千娇百媚,像张开的一把大绿伞。苍劲的古松,为寺院增添了庄严气氛。

  特色景观

  虎窝寺

  虎窝寺面山背川,东西临谷,有正佛殿三间,净业殿三间,伽蓝禅室前后围绕,钟鼓楼台左右环列,建筑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虎窝山禅林是在汉代的寿峰寺遗址上修建的。在寺院东边有一参天古松(油松),三人挽手环抱不拢,笔直挺拔,苍枝曲虬,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寺院西墙角有一与古松同龄的罗汉松(冷松),树干蜿蜒,千娇百媚,像张开的一把大绿伞。苍劲的古松,为寺院增添了庄严气氛。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