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名鼎鼎的“财神”,自古以来,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演义多如繁星。千百年来,他在人们心中是地位极高的 “大喜神”,人们供财神、求财神、赞财神,为“财神”大兴庙宇,以广求佑护。近年来,春节前夕,许多商家为感谢和招揽顾客,也频频发送财神画像,希望“财神”保佑消费者多赚钱、多消费,保佑商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宣化的财神庙在众多的寺庙中也非常有名,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总会给你讲出离奇的故事来。相传,财神庙紧邻直隶省口北道道台衙门养马所。有一日,官府老爷骑着高头大马准备出巡,不知为何,马突然受惊,四蹄飞奔,冲入财神庙内,在财神面前突然停住一动不动,瞬间变成了一匹泥塑马。慌忙爬起的官府老爷见状吓得面如土色,撒腿就跑,不料被门槛绊倒,眨眼间也变成一个拉马坠蹬的泥塑马夫,面对财神,一副有话要说又说不出口的样子。相传这位官府老爷平日惜财如命,时常勒索百姓及下属,所以得此报应。宣化官府上下惊闻此事,知是神仙显灵,赶紧修缮庙宇,接续香火,将财神庙修建的富丽堂皇,把财神供奉的香烟缭绕。从此,财神庙更加声名远播,财神庙街以及周边市场更加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商铺越开越多,鼎盛时四十多家坐商,几十户游散小商贩,饭馆、酒馆、帽铺、鞋铺、花店、书店、茶社、棋社;算卦的、变戏法的、卖艺的、杂耍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片繁荣景象。
在宣化历史上有两座财神庙,一座是在四牌楼北的大财神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一座是在玉皇阁南的小财神庙(现在已经拆毁了)。这座大财神庙的前身,是明朝的一座官府——怀隆道行署。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怀隆道行署废弃,改建为财神庙,由于院落较大称之为大财神庙。庙内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赵公元帅”。在清朝二百多年时间里,香火颇为旺盛。民国四年(1915年)被宣化县中区警察所占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察哈尔省委在此创办了《新察哈尔报》。解放以后改建成工厂。2003年,结合财神庙商业区的开发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财神庙,为商业中心增添喜气的同时对外开放。
供奉财神是我国民间从古至今的习俗,在古代大小城镇之中大多建有财神庙,各种商铺之中以至民居家宅之内也多供奉财神塑像,意求家族兴旺、财运亨通。在我国北方地区多以供奉赵公明——赵公元帅为财神,赵公元帅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传说他能治病消灾,主持公道,买卖得利,姜太公姜子牙封他为“财神”,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另外,民间供奉的财神还有“文武之说”,赵公明、关公为“武财神”,比干、范蠡则是“文财神”。
做生意先做人,自古以来,民间把刚正不阿、诚实守信、仁义公道、善于精算的赵公明、关羽、比干、范蠡敬奉为众财神,体现了善良、朴实的中国人“勤能致富、善能聚财”的理念,也体现了经商者以至诚的心祈求财神护佑、喜得财源广进的自我安慰。近些年来,宣化财神庙香火旺盛,本地的商户小贩、天南海北的在宣生意人,悄然而至,焚香稽首,无上虔诚。2003年,财神庙在原址刚刚修建后个把月,不知财神保佑了哪位香客如愿以偿,他(她)把精工细作、双层夹丝、宽大昂贵的的金丝绒紫红色大斗篷,趁着晨雾朦胧,悄悄放在窗台上。也许他(她)双手合十就躲在旁边的角落里,一直等到工作人员发现将其收起,才甜美的离去。多年来,类似这样的事很多,所以很多生意人都确信,财神庙的财神爷很灵。
财神庙建在宣化最繁华的商业区,曾经清朝二百年香火不断,又逢当代经济大发展再度兴盛。财神庙街、财神庙商业区更以此得名。她再现了宣化古老丰富的历史,也彰显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