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晓卉通讯员赵华堂)昨天下午,新华区华油社区工作人员把赵炳勋的《自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送到了市红十字会,自愿捐献遗体申请正式生效。
今年75岁的赵炳勋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老伴儿身体硬朗,三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当记者问起何时萌生捐献遗体的想法时,老人平静地说:“其实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已经存在20多年了。”
时间追溯到1992年,时年52岁的赵炳勋突发心脏痉挛被家人送到市中心医院。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他总算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治疗期间,一次外出散步时,赵炳勋无意间看到一具“尸体”,一打听才知道那并不是真的尸体,而是供医生教学使用的人体模型。“假的能练个啥,用真的多好啊,把技术练好了,才能救更多人。”赵炳勋对病友说。“理是这么个理,可谁愿意死后把身体捐献出来供人研究?”“我愿意,我这条命就是大夫给的,等我死后就把遗体捐献出去,供他们研究。”赵炳勋坚定地说。
捐献遗体,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实现起来并没这么简单。这些年,赵炳勋的母亲一直跟他们生活,鉴于母亲思想保守,孝顺的赵炳勋一直没敢提捐献遗体的事。直到2012年母亲去世后,他才将这一想法向老伴儿提出来。
起初,老伴儿和子女多少有些顾虑,赵炳勋就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他常说:“我活了这么多年,够本了,如果死后能为社会作贡献,还不占用国家土地,不给家人添麻烦,那是好事。”在赵炳勋的劝说下,家人认同了这一想法。去年夏天,他辗转联系到了沧州市红十字会,领回《自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申请表需要家属及其子女全部签字,由于大女儿远在外地,直到春节期间女儿回家过年才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