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游商走贩占道经营,成为影响市容环境的“顽疾”,并阻碍道路交通,存在安全隐患。自本月月初起,市城市管理部门展开集中整治行动,不少街头巷尾的摊位被取缔。但摁倒葫芦起来瓢,占道经营虽然见少不见绝,症结何在。为此,记者深入街头,一探根源。
□记者 刘曼 宋文雅
7月22日,记者对市区占道经营状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经过城市行政管理执法部门近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后,占道经营现象明显减少,不少曾经拥堵不堪的路段,恢复了应有的安静和畅通,但部分路段仍存在着一些流动商贩和店铺业主违规占道的问题。
屡治屡犯
占道经营为何屡禁不止
面对占道经营屡治屡犯这一“顽疾”,市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占道经营现象的形成存在多种原因。
首先,流动商贩主要以下岗职工、城中村居民、进城务工群体等人群为主,法律意识不高,“低门槛”的流动摊点便成为他们谋生的首选。其次,多年来,市民习惯于在路边摊点购买水果、蔬菜,便宜又方便。商贩正是迎合了市民的消费心理。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城市规划滞后,市区内正规的市场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商贩见缝插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随意摆摊设点。
21个封闭市场渐开渐少
不少菜市场改变经营性质
据《市政府107号文》规定,我市市区内设有21个封闭(半封闭)市场。而记者走访后发现,21家市场要么改变经营性质,要么缩小经营面积,目前正常营业的已经不足三分之一。
在农大西市场记者看到,原本上千平米的封闭市场,如今改成了超市,剩下来的市场面积不足百平米,仅剩下八家摊位苦苦支撑。见到记者,商户第一句话便是:“真撑不下去了。”一位商户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前没改超市之前,这里能容纳上百户商贩,每个柜台每月租金一百多块钱,两个柜台一年才三千多块钱。现在两个柜台一年的租金要一万多,我们就是卖个菜,哪付得起这么高的租金。”
不少小贩向记者反映,市场为了能多收租金,大部分规划内的封闭市场已经改变了经营性质。除农大西市场外,五一市场变身为大排档,九歌市场“升级”为超市,马庄市场的二楼变成了茶叶市场,中华大府河市场大部分面积改成库房。而复兴路市场、府河市场、合作路市场的面积大幅“缩水”,仅剩下十多个摊位,南二环市场则直接消失不见了。
疏堵结合才能真正做到
“还市于民”
规范的便民市场改了用途,为百姓基本生活服务的商贩被“排挤”,大多数商贩只得选择走上街头,沿街叫卖。
“引摊入市”是治理占道的有效方式,但市场在哪,成了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市执法局负责人表示:“治标应治本,只有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才能让占道经营标本兼治。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真正做到‘还市于民’。市民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
■相关链接
市民反映仍存在占道现象路段
晚报连日来通过网络与电话向广大读者征集占道经营线索,不少读者纷纷关注这一话题。下面是读者反映比较集中的路段:
支农路两侧便道;钻石街两侧便道;化纤厂东门自备路上;恒祥大街以西便道上;北二环以北刘守坟附近;华电路,华电二校以东;天威西路富昌乡政府门前;乐凯大街西富昌路便道全天被占;七一东路保定学院附近,早7时到8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