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承德>社会新闻>正文

杭州67岁老太寻得50年前故乡承德好校长

A-A+2013年10月3日09:13承德新闻网评论

  “如果没有王校长,我不可能读完小学,更不可能继续学业。我必须找到他,亲口说一声‘谢谢’。”现居杭州的任秀琴,最难忘的,就是50多年前在故乡河北省宽城上学时,校长王景秀对她的帮助。近日,在承德市亲戚的帮忙寻找下,她终于联系上恩师,表达了藏于心底几十年的感谢之情。

  67岁的任秀琴是宽城清河口人,1970年离开故乡后,已经40多年没回来了。近日,她带着一个愿望回到承德——找到上世纪60年代上小学时,曾经从口粮里省饭给她和堂姐吃,让她们能够继续上学的校长王景秀。

  时间回到50多年前,任秀琴和堂姐任秀明在宽城塌山三岔口小学读书,当时的校长正是王景秀。

  “学校离家有21华里,每天步行上下学的话,我跟姐姐根本走不起,所以就寄居在学校附近爷爷的一个朋友家里。我们从家里带粮食,在他家吃住。”任秀琴回忆说。

  到了五年级,因为生活困难,家里拿不出足够的粮食。无奈,俩孩子只能走路上下学。路途遥远难走,经常迟到是难免的;食不果腹,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下降了。

  “你们跟我和几位老师在伙房吃吧!”得知她们的情况后,校长王景秀主动找到她们。

  王校长的家也远,住校,自带粮食,和几个老师在小伙房里做饭吃。粮食本来就不多,多两张嘴,就得从自己嘴里省。

  “多加瓢水吧!”任秀琴还记得第一次跟校长去伙房吃饭,校长对正在灶台前做饭的老师说的话。

  多加水,粥稀些,每个人能多盛些。

  这样的情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直持续到姐俩小学毕业。

  “为了我们姐俩吃上饭,校长和几位老师可没少挨饿!”50多年过去了,每当提起此事,任秀琴仍然感叹不已。

  初中、高中,任秀琴继续着学业。那时,她们时常回学校看望校长和老师。

  1970年,她随家人移居黑龙江。虽难再见校长和老师,但感恩之情始终挂在心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做了一名教师。

  退休后,她又随同女儿定居杭州。几十年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她想联系上王校长,当面说一声“谢谢”。

  于是,千里迢迢,她回来了,托亲戚在承德打听寻找。可惜没有眉目,因家中有事,她不得不急匆匆地赶回杭州。

  “一定帮我继续寻找!”临行前,她对亲戚杨先生千叮咛万嘱咐。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打听,杨先生得知,已退休多年的王校长现住在宽城第一小学旁边的教委安居楼。

  任秀琴按捺不住激动心情,拨通了电话。

  “王校长,王校长,您还记得我吗?我是任秀琴!”67岁的老太太热泪盈眶。

  “记得,我还记得你小时候是个清秀的孩子。”电话那头,81岁的老人也很激动。

  任秀琴诉说着儿时所受恩惠,王景秀的记忆却有些模糊了。从事教师行业四五十年,他帮助过的学生很多,而且认为都是为人师应该做的,从未仔细一一记过。

  “这么点儿小事儿,这么多年了,我的学生还记得,做一辈子教师,值了!”王校长欣慰感慨。家中,除了他,大儿子、二儿媳、女儿、孙媳妇、孙女,也都是人民教师。

  任秀琴说,一有机会,她就会再回承德,看恩师,述旧情。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