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举人府,有九重院落,院中有院,楼上有楼,楼顶有院,楼能通楼,院能通院,最能体现大梁江古村落的建筑艺术魅力……”端午假期,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67岁的“导游”梁文科自豪地向游客介绍家乡:“在我们大梁江,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找得到乡愁。”
太行山深处的大梁江村,隐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古风古貌得以完整保存。村中古民居一座连着一座,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气势宏伟。早在2010年,大梁江就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但由于交通闭塞,大梁江古村落一直‘叫好不叫座’,老百姓虽守着‘金饭碗’,但还得外出打工挣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梁江的退休教师梁文科说,得益于县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旅游“天路”的修通,大梁江这个沉睡千年的古村落一下子“火了”。游客纷至沓来,他这个偶尔兼职的“导游”也变成全天候的了。
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是一个千年古县,县域内“七山二水一分田”。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晋煤外运主要通道优势,井陉县历史上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钙镁产业聚集区和全国最大的煤炭二级交易市场,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靠山吃山、靠路吃路”的“一白一黑”产业。
“‘黑白’产业给发展带来短暂辉煌的同时,也给长远发展造成重重羁绊。”井陉县自然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局长许永旭说,高峰时期,全县有400多个矿山,50多家碳酸钙企业,500余家煤场。矿山开采“千疮百孔”,生态破坏面积长期居于石家庄地区首位,而运煤、洗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让外地人不愿来,让本地人“不敢晒衣被”。
面对亮起的生态“红灯”,井陉向何处转?“只有坚决摒弃‘开山放炮、靠山吃山’的传统路径依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井陉县委书记刘玉渭说,近年来,井陉重点推进“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一白一黑转型蝶变”“山地多彩经济带”三大生态品牌建设,走上了一条生态高颜值和经济高质量同步发展的新路。
“产业重组”促进“一白”提档升级。井陉县筹措资金8000多万元,撬动企业资金3.5亿元,将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为18家。钙镁行业在产能压减的情况下,效益明显增加,实现了从资源型、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型的转变。
“由公转铁”促进“一黑”转产转型。推动县内煤场、洗煤厂全部退出,同时,建设高标准铁路物流港,实现煤炭贸易向大运量、环保型物流园区集中。
在提升传统发展动能的同时,依托古村落、非遗民俗、风景名胜区等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新动能。2017年起,全县上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干群合力,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一条全长60余公里的古村落旅游环路。
这条被当地百姓称为太行“天路”的旅游环路,将井陉原本分散的大梁江、于家石头村等几十个古村落“串珠成链”,并与县内其他景区以及外界形成快速交通网,激活了古村落,引来了产业项目,打通了群众靠绿水青山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井陉县还乘势打造“天路山地多彩经济带”,带动特色生态农业、自驾游、民宿、文化体验等多种业态全面发展。仅2019年国庆节期间,“天路”经济带游客达40万人次,消费总额1.36亿元,实现了深山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现在,每逢节假日,来大梁江的游客一波接一波,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了锄头,拿起炒勺,为游客做起农家饭,有的还背起挎篓,向游客推销山货,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开起民宿和农家乐,依靠旅游把日子越过越好。”梁文科老人深有感触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梁江再也不用捧着‘金饭碗’讨饭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