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唐山>民生>正文

于稳为教育扎根大山41年 村里没有一个文盲

A-A+2014年12月30日10:17唐山晚报评论

  他是一名退休教师,却用自己那副残病身躯承担起乡亲们的期盼,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他自谦没有什么事迹,却把孩子们的成长时刻装在心里,用爱滋润每一片心田。

  他总是刻意回避镜头,却给大山里的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其翱翔精彩的神州……

  他就是迁西县汉儿庄乡脑峪村的于稳。

  “没人干,我干!”

  于稳是土生土长的脑峪村人,这个村子位于迁西县北部大山深处,只有200多口人,1990年才通电。

  上世纪70年代初,公社里先后分派来的几位教师因无法适应脑峪村艰苦恶劣的环境,没上几天课,就一个个悄无声息地走了。此时,19岁的于稳初中毕业回到了村里。看着二十几个孩子乱哄哄地挤在教室里,他体味到在这闭塞的大山里,没有文化比贫穷更可怕。于是,他决定扎根大山深处,当一名教师。

  当时,教室的墙是用泥抹的,门是用几块旧木板钉的,纸糊的窗户已多处破裂,房顶有几处能看到天空……村里二十几个学生分布在五个年级,这五个年级的10多门课程,全要由于稳一人来教。他晚上点起油灯,在家里批改作业、备课,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我走了,孩子咋办?”

  那间破旧的教室,如今已不见踪影。但当年曾在那里上课的学生,现年5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于荣却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那间教室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因为教室坐落在村子最低处,一到夏天就有泉水冒出。这时,于老师就在教室里挖出一条小水沟,把泉水引到外边。”

  1976年,于稳患上了风湿性脊椎炎。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疼痛并没有减轻,他的背也渐渐痛得无法直起。新婚妻子看着他痛苦的表情,看着他魁梧的身躯渐渐弯了下去,多次劝他去县里的医院看看,但都被他一句“我走了,村里孩子咋办”回绝了。

  熬到1980年暑假,于稳在妻子的苦劝下来到县人民医院。医生说,这病是风湿性脊椎炎,如果治疗及时的话,背还不至于驼成这样,现在只能用药物控制,但驼下去的背肯定是不能恢复了。

  佝偻的身影又出现在校园里

  2007年,迁西县为优化教师结构,实施了教师提前离岗制度,时年56岁的于稳也在其列,而外地教师不愿到该校任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稳主动找到乡教育办领导要求继续执教。

  2012年,年满60周岁的于稳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第二年初,脑峪小学也将并入寄宿制的孟子岭小学。可是,由脑峪村到孟子岭小学,要走8公里盘山路。对于可以住宿的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来说,一周接送一次,并不十分困难。但对于那些无法寄宿的幼儿班学生的家长,每天都要往返16公里山路接送孩子,可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儿。更让家长们担忧的是,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山路根本无法通行。乡亲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于稳。

  听说于老师还继续教学生,那些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也要求让孩子回村上学。于是,那个村民们熟悉的佝偻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了校园里,一个由幼儿班和一年级学生组成的、只有12名学生的新的复式班又开班了。

  41年间,于稳用他全部的心血滋养着山村发展的希望,爱的雨露也浇灌出丰硕的果实——脑峪村近年来考出了10多名大学生,村里没有一个文盲。1991年,他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李富强 杨文进)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