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皓聊起他一手建立的大咖拍卖,他首先谈到的不是艺术品市场,而是互联网技术。大咖的本意是某领域的专家,它发音简单,寓意也好,更重要的是利于传播。熟谙互联网之道的张皓用一年的时间把大咖拍卖从微拍群进化为拥有核心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拍卖平台,目前已与近20家A类及B类拍卖行达成合作协议。
只做产业升级的助推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艺术品电商于两年前火爆一时,截至2013年底,艺术品交易网站已经超过2000家。但简单地将传统线下拍卖复制于线上的模式,无法让客户体验拍卖的氛围,不少电商很快便退出市场。依托于微信的微拍弥补了电商社交功能的不足,大量的微拍群吸引了新卖家入场,大咖拍卖便是从微拍入手,却绝不仅仅止步于此。
张皓说,做微拍的时候已经设定好了大咖未来的方向,微拍只是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第一,我要验证移动端卖艺术品是否可行;第二,要验证通过微信圈子能不能把新的买家带进场,所谓的增量市场是否存在;第三,要验证新藏家的消费习惯是什么,一个更大众的消费市场是否能得到认可。”经过一年的微拍试验,这三条验证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根据大咖拍卖微拍的经验,有80%的消费者是首次购买艺术品,普通人消费艺术品的愿望一直都在,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这个数据表明,张皓看重的增量市场不仅存在而且广泛,在三条验证得到通过后,大咖拍卖也完成了自己的转型与升级。
大咖拍卖App日前上线,除了传统的作品展示外,还具备很高的社交属性。张皓说,大咖拍卖从不说要颠覆传统行业,能做的是提供先进的技术,协助传统行业完成转型与产业升级,是一个彻彻底底服务于传统拍卖的互联网平台。
两次失败后找到创业之路
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张皓进入安庆师范学院执教,任油画教师,随后考入南京大学艺术系攻读硕士学位,2012年,张皓以访问学者身份来到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生多少有些不染尘埃的意味,而张皓却早在2005年就试水互联网。
2005年,张皓创办了中国艺考网,专门服务于备战艺术高考的考生。这是中国第一家艺术教育类门户网站,首次试水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定了互联网这条道路。2008年,蜂巢网成立,蜂巢网是中国第一家SNS模式的当代艺术家社交网站,张皓希望通过社交平台进入交易环节。
蜂巢网虽然在当代艺术圈有极高的影响力,但始终没有找到盈利点,最后只能搁置起来。创办蜂巢网的经历被张皓定义为尝试网上艺术品交易的首次失败。
2012年,张皓吸收蜂巢网的失败经验,创立了智艺网。智艺网采用的是定价销售的模式,很快这种方式也被张皓否定了。画廊卖画一要面子好看,二要考虑艺术家的感受,三要考虑之前的买家感受,所以他们往往在线上标价会高于线下,线上销售非但不会节约成本,反而成了秀价格的地方。
“网站技术再好,作品再好,标的物标出近1个亿,那么贵谁会买。智艺网不了了之之后,我开始思考,怎么找寻新的市场,发掘新的资源。”张皓说。
大环境成就大咖拍卖
“如果在两年前,大咖拍卖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的。起初我和一些画廊说帮他们在网上卖画,基本没有人认可。微信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格局。线下的拍卖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规定动作,互联网却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这一套复杂程序。而信息的透明化,微信的圈子,又可以快速把身边的人连接起来,潜在的客户会被快速挖掘。大咖才有机会把拍卖这个垂直行业更加产品化,做到更加精准地为艺术品拍卖做专属服务。”
除了张皓说的技术层面支持外,如今的金融环境,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促成了大咖拍卖的成功。
“大环境支持创业,资本市场比较火热,文化产业又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再加上现在正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促使我们有可能实现大咖拍卖的理念。”张皓分析目前所处的环境。
目前,大咖拍卖正在与一些大型拍卖行进行产品打磨,秋拍时开始真正应用。“我们的技术可以实现打通委托环节,视频同步拍卖会现场的价格更新,在网上办个号牌就可以参与拍卖,打破了传统拍卖的空间壁垒。年底拍卖结束后,大咖还会做一个线上的博览会,盘活拍卖会的流拍产品进行二次拍卖,增加成活率。”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不仅是张皓总结的创业经验,更是创业成功的基础。
大咖拍卖CEO张皓被业内戏称为“艺术圈内最懂互联网的,互联网圈内最会画画的”。正是这样,张皓办的跨界互联网与艺术品拍卖的大咖拍卖才能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把大咖拍卖做成对买家有趣的、对卖家有益的,最终实现买方卖方双赢的互联网公司,或许是这个艺术圈技术控的最终目标吧。
· 对话 ·
大咖拍卖CEO张皓:
盲目创业只能失败收场
北京商报:大咖拍卖的定位是什么?
张皓:2014年,大咖拍卖因为微拍为大众所熟知。一年间,卖了2500件作品,销售量相当于798近200家画廊半年的总销售量,交易额达1009万元。创立大咖拍卖的初衷是,用移动互联网方式协助传统行业完成产业升级。
北京商报:想对创业者说些什么?
张皓:我不鼓励刚一毕业的大学生盲目创业,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社会历练,盲目创业只能是失败收场。
北京商报记者 傅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