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按其产出状态可分为山料、水料和籽料,近年来又有戈壁料的提法。皮料则是对矿带料之上表皮玉的称谓。它是撒落在矿脉周围的残、坡积玉,往往距离矿脉较近(不大于200米),按其产出状态应属于山料。
青海软玉作为和田玉的一种已被玉界共识,皮料被认为是青海软玉四个优秀品种之一。本文以青海格尔木市岔河玉矿的皮料为研究对象,就其形成、分布以及次生环境对其玉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按产出状态玉石分类为山料、水料和籽料,近年来又有戈壁料的提法。皮料则是对矿带料之上表皮玉的称谓。
它是撒落在矿脉周围的残、坡积玉,往往距离矿脉较近(不大于200米),按其产出状态应属于山料。皮料的料形显然经过风化剥蚀,虽然没有籽料圆润,但无明显的棱角,面上有风化的表皮。 1992年青海软玉就是从皮料发现开始的,今天仍被视为找矿的标志之一。
三岔河玉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皮料玉质明显好于下覆矿带料,应为特殊的产出状态。有关文章将其描述为戈壁料,笔者认为是错误的:戈壁料是经冲洪积搬运远离矿脉,后经风蚀作用形成的;而皮料应为重力搬运的残、坡积物,后经寒冻风化作用的产物,二者成因的不同玉质也有较大区别。
皮料的分类
1、按表皮颜色分类
(1)黑皮料:玉石表面为黑漆色风化面。这种玉石往往撒落在地表经长期风化。
(2)黄(土)皮料:玉石表面呈土黄色,类似籽料的撒金皮或秋梨皮。藏在4-8米的风沙堆积中,故义称土皮料。
2、按受光程度分类
(1)阳山料:出露在山的阳坡,受光程度好。
(2)阴山料:出露在山的阴坡,受光程度较差或被掩埋。
皮料的形成机理
1、青海软玉的形成与分布
1992年青海软玉发现以来,虽然在九八沟、羊皮岭、向阳沟等地均有玉石发现,但规模产出的矿点有三处,所产玉石的种类也有较大差别。青海软玉主要产地以及玉种黄口料为宁海软玉的成因是元古界万宝沟群的镁质大理岩篮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所不同的是小灶火河是以片麻岩夹透镜体镁质大理石(Pt3Wnc)为围岩。
近年来武汉综合岩矿测试中心通过三岔河火成岩化学成分分析,认为三岔河玉矿的岩浆属基性辉长岩,而非传统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由于物理条件的不同,使得青海软玉有其独特性。
2、皮料形成的演化机理
通过对皮料产地的考查和对皮料收藏品的研究,笔者认为皮料的独特性,与玉矿所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冷凝差异使皮料玉质优于矿带料玉矿海拔高度4200-4400Pt:,属于岛状冻土区(年平均气温-5℃),处于地表玉石因冷凝速度较快,这种结晶不完全的隐晶质正是玉石追求的细腻,玉质(颗粒)明显优于其下覆的矿带料。
(2)不具有水料条件,主要残、坡积于阴山处于地表玉石抗风化能力强于围岩,受地震或冰川内、外力作用,使其呈断块状残、坡(塌)积在矿脉附近。由于该区降水量较小( 200mm,a)不具备形成洪水搬运的条件,再者由于昆仑山南部抬升,致使玉石断块多分布在北(阴)坡,而常年河流在矿山的南部,所以青海软玉稍罕有水料,无籽料产山。
(3)氧化程度影响玉质玉石形成后所含氧化铁的氧化是滞后、漫长的过程,外部环境对其氧化程度的影响,使得玉石质量也有较大差异。
黑皮料直接暴露于地表氧化充分;黄(土)皮料埋深和受光程度不同,玉石的颜色和颗粒也有较大差别:阳山料的白玉颜色均匀,水线稍多;阴山料颜色均匀性差,但玉质更细腻。玉石的埋藏深度4-8米,与较近以来昆仑山中断裂的剧烈程度有关,风积沙形成时代(Q4eol),较晚。皮料的稀缺与工艺从目前资料分析,格尔木三岔河玉矿庇是我国白玉最大产地,在开采初期,皮料是玉石加工的主要原料,虽然有一定产量,由于大量耗损,加之其中的白玉数量有限,使得优质白玉皮料显得稀缺,今天人们只能在后悔中对其追捧。化学分析表明,青海软玉的含铁量不足和氧化程度不够,是白玉泛青的主要原因,而皮料中的白玉,因氧化充分颜色更显纯正。
正常情况下,皮料较矿带料更细(2-3倍)。虽然皮料中黑、黄皮料硬度有差别,但普遍高于矿带料0.5度以上,成品率高、油性足、抛光性好是矿带料无与比拟的。值得说明的是,青海软玉中很少见到碧玉,而翠青玉是青海软玉中的特殊品种,它既有白玉的温润,也有翡翠的鲜活,尤其翠色正阳色,更显珍贵。
翠青玉皮料皮料抛地有声,尤其片状黑皮料,敲击声音清脆,悠扬致远,被称为 铜板料皮料越来越少,今天在加工玉雕成品时往往会留下一些皮色虽然这种皮色打不到籽料俏色的程度,但它所记录大自然雕琢的痕迹,算是人们的追忆吧。
1、青海软玉中的皮料是凝聚了青藏高原内外、环境的残、坡积玉,既不同于矿带料,也与戈壁料有明显区别,是一种特殊产出的玉石。
2、相对于青海软玉的矿带料其粒度更细,颜色正、硬度高、油性足、成品率高,被认为是青海软玉四个优秀的品种之一。
3、应加大青海软玉中皮料的保护力度。玉石形成后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发生的次生作用对玉质有较大影响,研究工作尚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