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需求就是最大的村情”,两年来,张家口宣化区各级驻村领导干部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户走访调研,再一次体悟到“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群众所想所盼就是我们必做必为。”
察民情、解民忧,百姓得实惠
“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土”这是侯家庙乡刘家窑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如今走进刘家窑村,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通到家门口,文化广场上几十个村民放着音乐跳着广场舞,旁边的健身器材上村民正在锻炼身体。村支部书记杨八亮说:“这种改变源于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源于干部入村包户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促发展的实际行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宣化区118名机关干部深入到57个村,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所想所盼,倾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们辛勤的汗水,让古城宣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以前种玉米,收益极低,俺现在种植草莓一个月就是以往一年的收入。”小慢岭村草莓种植户王亮笑得合不拢嘴。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投资1000万元建起占地60亩的生态观光园,目前工程全部完工。而“农户+农业合作社+订单农业+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也成为当地农民流行的致富方式。
转作风、增才干,干部受教育
“我们的土豆个大,品质好,农家肥长出来的绿色食品,别处你绝对找不到”,区委宣传部驻大房子村工作组成员徐晓泉说,“我在单位是个‘宣传员’,现在下乡驻村升级成为了‘推销员’”。区委宣传部干部驻村后通过走访群众、入户交流、与村“两委”座谈等方式,了解到大房子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以大蒜、土豆、玉米种植为主,由于种植样数多、品种杂未形成任何规模,农户只能靠市场零售,收入仅能维持生活。“经调研发现,这里除了是典型的农业村,还是典型的城郊村,所以决定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收获的季节,菜农的脸上个个洋溢出丰收的喜悦,“今年我们种植土豆462亩,大蒜247亩,种植户均收入2.7万元。”徐晓泉说,“身子俯的越低,越能听到大地的回响,你就越能吸取天然的养分。”
面对面、心贴心,发展增活力
进村入户,下基层,在深化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宣化区干部们手里不单单有《入村包户活动情况反馈卡》和《村情调查表》,他们更是一边走村串户,一边留意村情,还带上米面油、蔬菜和水果看望慰问五保老人、贫困群众及生活困难老党员。工作局面逐渐打开,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也更加拉近。当盼望已久的自来水被接通那一刻,春光乡教场村村民握着区人大驻村工作组李福林的手说:“感谢你们,感谢党。”当区委党校驻庞家堡镇杨家山村工作组把在社会各界争取到的20万元送到村支书王燕平手中那一刻,王燕平对他的村集体养殖场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驻村干部做的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正是这不起眼的小服务,却更能拉近干群关系,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