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了近500年辽、金、元的统治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了这里。现如今,保存下来的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就是9.5平方公里的明代城池——宣府镇。
为了加强北方边塞的统治,明代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由就藩宣府镇的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元璋把24个皇子均封为藩王,驻守在各地。因宣化古为“上谷”郡地,故称其为——谷王)朱橞主持,在元代城池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此次展筑奠定了宣化城的建置与规模。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宣化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出来。明长城沿线设有9个军事重镇: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榆林镇、固原镇、宁夏镇、甘肃镇。历史上著称“长城九镇”。宣府镇担负着东起北京四海冶,西至大同西洋河,长达一千一百多里的防御任务,宣化的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是捍卫京都、北控大漠的咽喉索道。《宣府镇志·形势考》精辟描述:“全镇飞狐、紫荆控其南,长城独石枕其北,居庸讫险于左,云中固结于右,群山叠嶂,盘踞峙列,足以拱卫京师,而弹压边缴,诚北方重镇也。”
宣化城边长6里13步,周长24华里有余,是一座正方形城堡,“城厚四丈五尺,高二丈八尺,雉堞(用于射箭的墙垛)高七尺,通高三丈五尺”。在城墙内设马道,墙体外侧垒砌百余个凸出的炮台,城墙之上建有172间铺房(士卒换岗休息或放置兵器的地方,也是守城士卒的哨所),城门宽阔高大、森严威武。城门外筑瓮城,瓮城之外有月城,月城外挖隍堑(壕沟),设吊桥,南城门外还有一个关城,周长四里。此外,城外四角筑高台,建悬楼,城外四周建有22座护城台(如今宣化郊区还有以纪念“护城台”而沿用的村名,如:头台子、二台子、三台子、样台等),城台之上有士卒守卫,同时还有临近的长城上延绵不断的烽火台围绕,与结构严谨、固若金汤的宣化城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宣化城原有七门,南设昌平、宣德、承安三门,北设广灵、高远二门,东设定安一门,西设大(泰)新一门。明建文元年(公元1449年),靖难之变时,谷王离宣时将宣德、承安、高远三门封堵,只留四门。明永乐22年(公元1424年)修建了四座城楼(南有拱极楼、北有威远楼、东西各建一座城楼),四座角楼。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在夯土城墙外加砌了一层厚约1.5米的灰砖。宣化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不计其数的修筑,有史书记载的多达18次,宣化古城墙全长12120米,保留至今的达8000多米,是我国现存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历史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