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旅游>正文

张家口旅游推荐之宣化辽代壁画墓群

A-A+2014年7月24日16:27宣化区宣传部评论

  北墙上的松鹤水草图象征着长寿延年。的确,墓主人张匡正是墓区里最长寿的男性,享年75岁。在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人活七十古来稀,他可是让子孙骄傲的老寿星呢。

  欣赏这幅文房图,又有另一番感受,那淡淡的墨香散发着雅雅的书卷气。张匡正年轻时,饱读诗书,踌躇满怀,曾三次赴京赶考,却不随人愿,三次均名落孙山。回乡后的张匡正,潜心研读佛教圣典——法华经,戒酒忌荤、一心向佛、行善施德,从而也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以致他的嫡孙张世卿还在距辽墓北方近千米的地方,建花园、立塔寺,焚香礼敬、无限虔诚。每年四月初八,辽天祚皇帝都亲临到此,赏花拜佛。墓室墙上绘满了缠枝藤、连枝藤花,吐露着繁花似锦、勃勃生机。西墙上的“牡丹迎春图”,象征着花开富贵,祥瑞荣耀。硕大的牡丹静静地盛开在主人的棺床边,为他绽放着。

  灰砖垒砌的棺床上曾安放着张匡正的棺椁,棺椁外布满梵文,棺内安葬着张匡正的仿真人木偶,木偶腹内安葬着他依照佛教葬法——西天荼毗礼火化后的骨灰。与棺床紧邻的是北墙上精雕细刻的砖雕仿木门楼。细腻考究的朱红彩绘、叠错有序的精美斗拱,好似刚刚完工,还浮着一层薄薄的锯末,哪怕是一声低咳也会飘然而落,逼真高超的砖雕技艺为它增添几许神秘。这扇门喻意承载着生命轮回,棺床上的灵魂从这扇门走向极乐,又在时空的隧道里蓦然间轮回到人世。佛教就是教化众生消业障、种福田、修来世的,善恶有报、千年轮回……再仔细看这扇门开在了山墙上,依照汉民族的风俗一般进出均走正门,也就是北门,而契丹人崇尚日出的东方,常常迎东开门,汉人墓葬里有这样走向的门楼,正是年长日久两个民族风俗习惯的融汇。这小小的方圆内,没有纷争、歧视和对抗,只有睦邻友好、安宁和谐。这建在山墙上的门楼,绘有汉人、契丹人、胡人的壁画,不正是多民族共融、多元文化并存共享的最好见证吗?

  1993年,让文物工作者兴奋地是,张匡正墓葬不仅没有被盗,而且还有多种粮食陪葬,有谷子、玉米、豆类、黍子等,为研究宣化地区粮食作物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成串干瘪的葡萄,再次证明了宣化葡萄的千年历史。再加上3号墓出土的鸡腿瓶装的葡萄酒,进一步证实了,宣化早在一千年前就已掌握了民间酿制葡萄酒的粗略技艺。

  张匡正的墓室顶部没有其孙张世卿墓顶的中西合璧天文图,只是绘有太阳、太阴、七星北斗等中国古代二十八宿星图。与张世卿墓仅仅相距23年,也许正是因为23年来随着佛教的不断兴盛,更加促进了天文学的交流。

  在一区辽墓,除了中西合璧的天文图、反映辽代饮茶习俗的茶道图、显示墓主人身份高贵的散乐图、炫耀墓主人地位的出行图以及启门图、挑灯图、备经图、备宴图等,还有多幅发掘后及时回填的墓葬壁画,有婴戏图、弹唱图、三老对弈图、五鬼图、宴乐图、门神图、跳绳图等,内容丰富、色彩艳丽。辽墓壁画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辽代的经济、文化、宗教和民族大融合,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艺术史、思想史、民族史、社会史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及著名考古专家张忠培、徐苹芳、黄景略亲临宣化下八里辽墓群考察后,一致认为: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是地下艺术宫殿,辽代生活画卷。2005年,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参观辽墓后,欣然题词:“辽人笔墨能说话,宣化土石亦成金”。

  1998年,在一区辽墓西北700米处,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7座辽代契丹贵族墓,相对称为二区辽墓,被评为1998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其中两座石室墓出土了铜丝网络和防真人木偶雕像及 26幅壁画。大型石室墓为八角形石砌单室墓,坐北向南,每个墓室使用石料达89块,此种做法在辽代墓葬中实为罕见。

  一号墓安葬着两具高1.50米的仿真人木偶雕像,均为女性,一老一少,木偶腹部凿空,放有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证明她们生前是虔诚的佛教徒,是按照佛教中隆重的西天荼毗礼葬法(隆重火化),而把火化后的骨灰放在仿真人木偶腹内的特殊葬法,多见于汉民族佛教信徒中。木偶身边躺着身罩铜丝网络尸骨一具,死者为男性墓主人,遗体用皮囊包裹,外罩铜丝网络,这种葬法流行于辽代贵族阶层。契丹人信奉萨满教,该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相信巫师招魂,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先灵魂为主,相信每个人死后灵魂尚存。宣化当时是辽代汉人聚居的归化州,两位年龄悬殊的汉族女性依次嫁给了这位身份显赫的契丹贵族,由此断定,两位女性是契丹贵族男性墓主人的正室和爱妾。两具仿真人木偶,制作工艺高超、形象逼真,老者面容慈祥、老态龙钟,少者笑容可掬、俊俏善美,尤其是两具木偶的四肢各个关节,以榫卯相连接,均可随意转动。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不同葬法,同出一墓、实属罕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汉族与契丹族通婚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各依风俗、信仰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友好与融合。因为它的珍贵性、罕见性和研究价值,中央十台两次录制了专题节目。在仿真人木偶雕像四周的墙壁上,绘有汉民族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其中的经典之作有“卧冰求鲤”、“为母埋儿”、“怀橘遗亲”、“孝感动天”等孝义故事,充分体现了契丹族崇尚汉文化,推行 “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

  二号墓墙壁上的马球图,生动活泼、极富传神。画面为二人一马组合而成,一匹白马占据了主要画面,白马长鬃束尾,鞍鞯齐全。一位牵马人,右手牵马,左手持鞭。马旁站一髡发契丹少年,双手持两支鞠杖抱于胸前,鞠杖长数尺,前端如偃月。画面表现的是奴仆牵马持杖,为服侍主人击鞠时做准备。整幅壁画线条流畅,技法精湛。显示出身为贵族的墓主人生前喜爱打马球运动。马球源于三国,盛行于唐代,辽代马球在继承唐代风格上增添了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并影响了金元两代,为后人研究辽代北方民族的马球运动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二区辽墓也称为契丹贵族家族墓,属于辽代中期,对研究辽代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葬俗葬式及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珍贵文物,文物保管部门对二区辽墓进行了地下回填封存。相信不久的将来,将建成具有宣化地域特色的大辽文化城,那时,您将一览无余的瞻观到所有精美的壁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