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学校的一场“手机销毁大会”,把“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这个话题再次带入公众视野。支持者认为学生有与外界尤其是家长沟通联系的需求,反对者则担心手机成为校园中干扰孩子学习的负面因素。对此,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一刀切”的做法不可取;如果邀请学生参与规则制定、监督,使手机成为课堂的辅助工具,或对教学产生促进效果。

  记者从本市多所学校和家长处了解到,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大多有家长接送,因此带手机的情况并不普遍;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带手机的情况更为常见。记者采访后发现,学校在这一问题上并未采取强制要求,大多只是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许开机。有学校负责人表示,放学后与孩子取得联系是很多家长的客观需求,在学校没有其他办法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需求的前提下,一刀切禁带手机的做法并不合适,还容易引起家长的情绪。

  很多家长对此却比较矛盾。五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表示,如果学校规定了不让带手机,他一定会坚决执行,“遵守规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如果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则倾向于不让孩子带手机进入校园,“我家孩子回家反映说,班上有几个孩子带着手机,有时候上着课电话就打了进来;自习课的时候也会凑成一堆玩游戏。”六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家离学校很近,所以没让孩子随身带着手机;而班上有的同学离家远,家长又没时间或不方便接送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带着手机,但一般到校后也会把手机交给老师保存,放学的时候取回。“作为家长,我认为路上必要的联系是应该的,但又担心孩子们在校园里滥用手机。一方面,孩子的自控力较弱,很多孩子在家就长时间地玩游戏,如果到了学校还有机会使用手机,肯定耽误学习、影响视力;另一方面,老师们需要额外花时间和精力管理孩子们使用手机的各种问题,影响日常教学;此外,也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不过,林女士同时也表示,孩子们掌握用手机上网、使用搜索引擎查询资料的能力还是很必需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手机禁入校园”的一刀切做法肯定不可取,但是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允许使用手机的特定时间。在这一问题上,可以采取“学生自治”的方式,邀请学生们通过讨论自行建立手机使用的规则和制度,并成为这一规则的监督者,从而保证手机在校园中的合理使用。

  本报记者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