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作为”相对于“不作为”,看似不同,实则为“五十步笑百步”,其实质还是“不作为”,都是在搪塞种种理由,消极地抵赖。有的办事久拖不决,不管群众有多大意见,也是无济于事。少数基层干部的“慢作为”病症却依然存在。
基层干部慢作为频现戳中的是干部监督的痛点。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处处刁难群众,慢作为,不作为,无不暴露出干部监督工作的不给力。暴露了当前监督体系的软弱,不仅是地方各单位监督的软弱,更是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机制比较软弱。
“慢作为”不是简单拖延病,只有引进持续的监督机制和问责体系,才能将“慢作为”赶出,否则难以走出“一抓稍好,一放如故”怪圈。在提高基层公职人员纪律规矩和职责同时,更要从机制上强化约束。要有针对时弊,对症治病,引入绩效管理机制,加大效率低下的负评权重,加大外部评价的权重,引入市民、办事者对政府部门参与,对慢作为抽查,记入绩效。
有了抽打“鞭子”,更要有“问责”力度;强化问责措施,在从严从重上下足力气,警钟长鸣,依规办事出绩效。(作者/曾小明)
专注推送最全面、最快速、最丰富的河北本土热点资讯和国内重要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最爱河北(hebeixinlang)。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