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市场中,挖掘价值被低估的门类,永远是一门让人饶有兴趣的学问。比如古砖收藏,就是一门刚刚被市场认识的门类。
很多人一听说古砖就会蹦出“秦砖汉瓦”这个词,但如果和其他时期的古砖相比较,秦砖的纹饰还是比较单调。到了西汉中后期,古砖的纹饰非常丰富,既有神话故事,又有历史故事,还有很多表现的是一种形制,包括车马出行、宴饮场面等等,从这些图案我们可以还原古人当时真实的生活情景。唐宋时期,用古砖改制的“砖瓦砚”更是成为备受文人追捧的文玩。
收藏古砖已有22年的收藏家黎旭,见证了古砖价格在近五年的飞涨。但不少学者、行家都认为,古砖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发现,在古玩市场,古砖就是一支初露头角的潜力股。
壹 春秋时期出现有刻画文字的古砖
主持人:古砖收藏是金石收藏里面一个重要的门类,但相比其他文玩,认识古砖的人相对较少,收藏群体也小。
黎旭:现在传世、有刻画文字的古砖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建筑材料是在陕西出土的。每个朝代都有砖,包括后来的“毛主席万岁”、“实现四化”等主题的砖也有。所以流传没有断过,这是传世的任何一种器物所不具备的特质。而且它涉及的地区非常广,远到西北地区的酒泉,我就收藏有一块酒泉地区发现的四灵汉砖,还有包头等地区发现的,另外云南、海南等地都有发现。东南地区、中原地区就更不用说了,发现得比较多。
主持人:现在玩砖是把它当作文玩,但它最初应该还是用于建筑吧?
黎旭:古代的砖首先是建筑材料。古代分为“士农工商”,砖属于“工”这类。秦汉时期的建筑不像我们现在的那么多,《诗经》有云:“中唐有甓”,“甓”就是“砖”的意思;“高屋建瓴”的“瓴”就是瓦的意思。当时,“中唐有甓”里主要讲的是铺地板。
古代凡是建筑材料或是军事装备,不管是国家还是民间所造都有一个原则是“物勒工名”,“物勒工名”在商周青铜器上就开始有了。“物勒工名”是一个制度,即做任何器物之后这个“工”的名字要刻上去。比如在弓箭的箭头上,如果是“黎旭”做的,需要刻一个“旭”字上去。万一这个东西出了问题,类似豆腐渣工程就可以追究责任了。
主持人:既然是用作建筑材料,数量应该不是很稀缺啊。
黎旭:古代的建筑材料,除了埋在地下的,在地面上的基本上时间超过一千年的都不会留存下来了。很多唐碑现在已经斑驳了,古砖这种陶类制品,我们能看到的地面上的砖,流传下来的只是到北宋、唐后期的,再往前能够留存下来的,都是地下的。
古人对墓葬很重视,“养生送老”在古代是评判一个官员或者一个人孝道的标准。从两周开始到现在,中国人对墓葬送老这个环节都很看重。墓葬建筑核心是棺椁,一般是用石头和木材,但石头珍贵,因为要从山上开凿,而且做工很繁复,因此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所以砖用得比较多,一般用于墓葬的外围,如墓道等等,用量比较大。
贰 古砖珍贵之处主要在于其人文色彩
主持人:古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文人手上的玩物?
黎旭:砖正式进入文人的文房是在唐宋时期,最早是被用作砚台的,称为“砖瓦砚”。像王安石、欧阳修等人都有很多诗词讲到砖瓦砚,在当时很多文人都希望有这么一方砖瓦砚放在书桌上,对它的重视,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有一套海南黄花梨的桌案一样,砖瓦砚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
王见:古砖以前没有进入到很多人的视野里,也有人只是把它当作砚台用,直到近现代才把它当作一个主题来研究。其实古砖里面的信息非常丰富,首先它有很多种形制。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的形制,可以了解一个地区。古人对历史的记载是很粗的,研究古砖不同的形制,可以看到当时各地物产的不同,弥补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不足。比如从泥土的成型,到烧制方法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当时生产的规模、特性等等。又比如很多人理解中的长城,以为长城都是用同一规格材料的砖砌成的,实际并不是,各个地方用砖配料、烧制、成型都是不同的。所以,古砖能给我们提供很多物证。文字砖的信息就更多了。但我们现在基本上并没有展开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像砖很多,主要来自墓葬,尺寸也有很大的,其实这部分应该是中国绘画史的研究范畴。
古砖变成砚台之后,就进入到文化圈的层面了,唐宋时期的砖瓦砚是非常珍贵的。古代和田玉之所以珍贵,主要是材质的稀缺、有天然的美感。而古砖的珍贵主要在于它的人文色彩,发思古之幽情。因为古代不像现在,到处都可以挖,可以掘地三尺。在古代,挖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当时要找到一片古代砖瓦那是很难得,每件古物都留给文人想象和发挥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