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件郁闷的事,因由上海行内好朋友电话咨询一场小拍卖会上一幅钱松喦画的真假,举手之劳,一眼立判的真货。如实告诉朋友,过后朋友告诉我以比较适中的价格买到。既然朋友买到手,禁不住打开电脑又细细多看几眼,我对钱松喦的画就是有着魂牵梦萦般的喜欢。这是一幅绫本花鸟,83×37cm,菊花牡丹铺地,桂枝自上斜出,栖两只瑞鸟,款曰:夫荣子贵同到白头,钱松喦写于花好月圆室。看看喜爱,又作好事之议:建议朋友重新装裱,去除下部的水迹,牡丹花的白粉有些脱落,建议找好手略施颜色,以全原貌。我这是想据为己有的节奏啊?确实!
但很纠结,这样的画1998~2003年间上海拍卖经常会有,大概就在1.2~1.5万之间,朋友买下了,加三两千就可易手。当年钱松喦的画,解放后的不过8千~1万一平尺,民国时的减半4、5千一平尺,花鸟比山水还要便宜些。这张画,若2005年,价格涨了10~15倍,如今是20~30倍,解放后的涨幅更大。喜爱,买不起了就郁闷、纠结、甚至痛苦。
痛苦在故事的后续。忽一日有南京的老板要买钱松喦画送人,慕名找到我,我哪有?不舍得买了也舍不得卖。想到上海朋友这张,反正是要卖的。于是联系,刚刚完成清洗,还未及装裱。老板急,言不必装裱。于心不忍,让朋友火速赶往常州,找史秋鹜先生全色,希望做到过手的画如唐人张彦远所说:玩阅而能装褫,装褫而不亡诠次。画,星夜到我手上,一看,傻了,未料到原作好的程度,一花一叶,如此撩人。电话被老板打爆,坚持说夜里12点后方能带过来,明日取件。我不是想拥有一夜之快慰,而是等次日的阳光。早早起床,天不负我,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在自然光下,将画铺展于阳台,用手机拍下一张照片。心爱之物,从此不知流落何方?完整无瑕的一张板绫,一丛菊花,一株牡丹,丹桂吐蕊,双禽依偎,只有一层托纸,显得太单薄了,真是愧对!我默念,希望得画者悉心装裱,多多珍惜!
说到涨价,经济不发达时,艺术品和一切奢侈品一样,价格往往被低估。随着社会财富增长,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加大,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证明艺术品涨价幅度是GDP增速的三倍。艺术品涨价犹如经济学所说的破窗理论和洪水效应,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财富,首先是出售字画的人,得到比以前高几十倍的收入;其次成交额的放大,拍卖行发展成一个新产业,给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给政府增加了税收。唯一净付出的是终极消费者:富人和收藏家,而购买藏品不是收藏家的生命必需品,只能买得起就买,买不起作罢。只要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就行。涨价提升价值,可能会让边缘的传统艺术得到振兴,若投机蜂拥而至又会把艺术品产业引向歧途,并最终伤害、抑制消费。
不希望字画涨价,因为不涨价我可以继续买我喜欢的东西,涨价了,买不起了,喜欢的藏品又不可能卖掉。记得宋玉麐也说过:“涨价对于我的收藏没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