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社会新闻>正文

张家口一九岁男孩频繁离家出走 成救助站常客

A-A+2014年11月20日08:31张家口新闻网评论

少年离家出走多发的社会生态少年离家出走多发的社会生态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陈嘉 通讯员 郝劲秀

  9岁的小明(化名)离家出走多次了。每次离家出走,他都会得到邻居或好心人的帮助,然后被好心人送回家。小明的母亲在一家餐饮企业上班,父亲靠街边摆摊为生。每次找到小明后,没多久他又会重蹈覆辙。如此反复已有多年,小明已经是市救助管理站的“常客”了。无独有偶,上小学二年级的炅炅(化名),也曾经和家人“玩失踪”。据了解,今年以来,因离家出走,接受市救助站救助的未成年人已有23人,其中18人为小学生;公安机关接到的类似报警也有明显增幅。目前,少年离家出走呈多发和低龄化趋势,这与孩子接触的新事物多,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离家出走,折射出时代背景下如何教育孩子的社会问题。

  【事件】孩子出走家长揪心

  近日,9岁的小明回到家,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当父亲看到回来的儿子,用臂膀搂住小明说:“不要再出走了。”

  贾先生是小明的父亲,四川省人,到我市打工已有几年光景了。小明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上学前,才来到我市和父母亲团聚。贾先生回忆,孩子本来就和父母亲有些生疏,上学后,他们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孩子,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近两年来,小明更是有了离家出走的“习惯”。一开始,离家出走时,父母总能在家附近找到他,或是小明由好心人送回家。但这一次贾先生还是有点心慌,“已经是凌晨一点了,还没找到孩子,万一孩子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满大街漫无目的地寻找,每次小明出走,贾先生和妻子都会这样做。贾先生介绍,以前孩子离家后,不到深夜就能找回来,地点多是家和学校附近,“玩够了,他就回来了”,但这次寻找很不顺利。

  “我不喜欢上学,更不喜欢回家。”小明告诉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学校,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回家后,爸爸妈妈都在忙自己的事,没人管我;出来后,要是碰上好心人,还会请我在饭店吃饭,比学习和回家好玩多了。”

  凌晨1时30分,贾先生家的门被敲开。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把小明送了回来。见到儿子,贾先生的声音有些哽咽,“是我对孩子的关心太少了,孩子出走是我的失职。”

  与小明相似,8岁的炅炅因为父母亲常常吵架,缺乏家庭温暖,放学之后便没有回家。当日下午7点多,炅炅的父母亲已找遍了学校、同学家、亲属家,但始终没有孩子的消息,不得已向明德南派出所报了警。

  民警接到报案后,与炅炅所在学校的老师、同学取得了联系,都没有炅炅的消息。民警的心一下就揪了起来,为了尽快找到孩子,民警分组到街头寻找。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在明德南街附近,找到了低着头漫无目的“流浪”的炅炅。

  【探因】离家是被动的选择

  据有关人士介绍,学生离家出走,无论对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大事情。学生离家出走很少属于偶然事件,孩子都知道家是他们遮风挡雨的港湾,矛盾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是不会离家出走的。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离家出走属于家庭教育问题,和学校没什么关系。事实上,单纯因为家庭原因出走的学生占很小比例,一般说来,孩子离家出走,都是家庭、学校的共同效应造成的。因此,离家出走的学生逃避学校的愿望往往特别强烈,离家必然离校。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学习长时间受挫,选择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本来成绩不错,因为某种原因突然下降,面对教师、家长的巨大压力,孩子无法承受,又想不出摆脱困境的办法,从而选择出走逃避;有的学生成绩很好,表现也不错,却突然离家出走了,有一种可能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要求过高,憋足劲儿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愿望,其实心里很茫然;有的学生因为人际关系紧张,无法解决而离家出走;有的家庭整个生活都围着孩子的考试分数转,家庭失去了主体性,成了学校的附庸,大家都成了分数的奴隶,孩子几乎没有其他乐趣,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走了之;有的家庭父母不和,经常吵架闹离婚,或者婆媳关系非常紧张,或者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经常争执不休,孩子生活在矛盾的夹缝中,出现了逃避现实的念头;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孩子最终选择出走;有的孩子有极强的网瘾,离家出走就是想要到网吧上网。

  还有一些孩子,面临学业跟不上,对人生迷茫,而外界诱惑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像本文提到的小明一样,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由老人带大,有父母寄回钱,在爷爷奶奶家被宠着,上学后到父母身边团聚,生活环境改变很大,产生极大心理反差,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像小明这样选择离家出走的孩子不在少数。

  【对策】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据民警介绍,如今孩子离家出走已经渐呈多发、低龄化趋势,“以前,因离家出走来报案的多是13至16岁孩子的家长,近年来也有七八岁孩子的家长来报警。”据民警介绍,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新事物多,他们年纪虽小,掌握的信息却不少,再加上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一旦家庭和社会的诱因形成,离家出走的事情就会发生。“现在家庭多是一个孩子,平时被家人宠爱较多,稍有不如意就会受不了。”虽然离家出走的小学生,大都在当天就能找回来,但别以为小孩子是因为调皮捣蛋才会做出这种事,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是内心感受的真实反映。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一名老师介绍,一方面,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孩子经历着身边环境和自身心理的变化。以往的行为模式或许不会遭到老师的惩罚,但上了小学就变得不一样了,一切都要按规定来做:不准迟到、不准早退、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定期参加考试。对一些孩子来讲,小学一二年级像是一道关卡,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认识到了转折阶段孩子心理的变化,父母应当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多问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多用正面的鼓励来替代负面的责备,尽可能地缓解孩子心理的压力,营造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孩子在这段期间还在适应家庭中的变化。以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松散式的,进入小学后,家长把对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不仅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还开始让孩子参与更多的培训班。家长对孩子的关爱集中体现在学习方面,和以前“妈妈抱一抱”、“爸爸陪你游戏”的家庭氛围截然不同。孩子多感觉自己受了极大委屈,并认为即使把委屈说出来也得到父母亲的理解。因此,家长应该要做有心人,留心孩子的反常举动,更要在关注孩子生活需要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多引导孩子把不满说出来,让孩子觉得是被关爱着的。这名老师说,“鼓励教育永远是第一位,孩子会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进步,容易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的心态。”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