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门是张家口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的见证,是了解张家口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见证张家口的开放之门。”日前,河北省张家口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安俊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第一门。但对于此前文化界将其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万里长城四大名关”的说法,安俊杰并不认同。安俊杰认为,大境门是长城上为数极少以“门”命名的关隘,以“关”命名更多是为了防御,之所以叫做“门”则主要为了开放。
安俊杰说,从明朝开始,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成为了中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及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起点。
在修筑大境门之前,为适应“茶马互市”和军事防御的双重需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东、西太平山之间开凿了西境门(即小境门)。安俊杰说,“西境门非常窄小,只容得下一辆牛、马车单独通过。如此修建的目的是,既满足了蒙汉人民之间通贡互市,又可以防御蒙古大军南下抢掠物资。”
大境门下,运输皮毛、茶叶的牛车、马车、骆驼队从来没有停息过,驼铃声不绝于耳。直到上世纪40年代,还有从蒙古国来的骆驼队途经于此。
安俊杰感慨地说,当时明朝与蒙古族的和平贸易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那就是“三娘子”。她是蒙古顺义王俺答汗的第三位夫人,在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力主与明修好,明蒙之间保持了70多年的友好商贸关系,茶马互市的繁荣,对张库商道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为了纪念她,在大境门内为三娘子立庙祭祀。
清军入关的当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就在西境门的西边添设了一处大门,并命名为大境门。这明确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对这一带的重视,同时也是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与蒙古族的联系和沟通,安俊杰说。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与蒙古地方的贸易活动逐渐扩大,许多商人还远去俄罗斯做买卖。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人来张家口经商,现在大境门外还有当年俄罗斯商人聚集贸易区遗迹,包括在此做生意的俄罗斯人的墓碑。”安俊杰说。
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民间学者刘旭东也认为,大境门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场所,在清代是北方十分重要的互市场所。自康熙年间起,张家口二百多年来无战事,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
刘旭东说:“当时,在长城脚下大境门内外,店铺林立,牛马骆驼成群,各类货物堆积如山。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朝政府才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更进一步带动了张家口对外开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