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张家口>民生>正文

宣化县乡村教师李建森和三个娃的坚守

A-A+2014年12月1日13:53张家口晚报评论

贾子龙 摄贾子龙 摄

  张家口晚报记者 杜宏锦 贾子龙

  宣化县深井镇北汛地村,一片黄土连着黄土的远山村落。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约3500亩,户籍登记人口1114人,360户,常住人口不足500人。2007年,村里唯一的小学---北汛地初小接到撤校通知,几经周折,学校得以保留。2009年,学校校舍被鉴定为D级危房,大部分学生被疏散到其它学校就读,只有少数家庭贫困且年纪幼小的孩子被迫“坚守”,在租住的民房里继续读书。

  如今,“元气”大伤的学校只能是罗家洼完全小学的附属学校---北汛地村小。留在这里的李建森、李世兴两位老师守着3个孩子,等着新校舍的建成,等着学校“回到从前”。

  “用心教好3个孩子,给父母一个交代”

  11月26日,112国道旁,一处民房内,于海洋、卜仲凯、卜仲璇三名学生正在上语文课。这就是北汛地村小,没有国旗、没有校牌、没有操场。在看着不像学校的西屋教室里,李建森在黑板上写下“作业本”三个字的拼音和笔顺,双手伏在四腿摇晃的旧课桌前,纠正一年级学生卜仲璇的握笔姿势。

  李建森,56岁,工作36年,从罗家洼高中毕业后,他成为北汛地初小教师。2000年前,他从民办转成正式,今年拿到了每月2200多元的工资,在村里,他和李世兴都是“面上有光”的人,因为他们是人民教师,不用当农民在土里刨食。

  教完了一年级,李建森又带着二年级的卜仲凯和于海洋读课文,一年级的卜仲璇自己练习。用罗家洼完全小学校长温玉龙的话说,这是“复式教学”。

  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要开英语课,李建森和李世兴两个“50后”不懂英语,孩子一升到三年级就要分流到别的学校。上学期末,两位老师刚送走4名孩子,现如今村里只剩下这3名孩子还跟着他们。可能明年9月,卜仲凯和于海洋又要离开。

  下课后,三个孩子在房前的水泥地上玩耍。一节课40分钟,每天上满7节课,10---15分钟的活动时间。李世兴说,“大院里有2分地,房东到了夏天要种菜,除了上课的教室,哪有活动场地,顶多是喊个‘稍息’、‘立正’。因为是民房,没法立旗杆,只能教他们唱《国歌》。”

  每学期期末,李建森会领孩子们到罗家洼完小参加考试,所答题目是县里出的统考卷。让他欣慰的是,上学期,于海洋语文、数学的总成绩在镇里排名第一,今年10月8日,他和妈妈还到镇上领到了500元奖学金。李建森说:“虽然只有3个孩子,我们还要用心教。孩子们能以好成绩升到别的学校,也算给父母们一个交代。”

  “为了保住学校,癌症晚期的老书记别着粪袋去找镇领导讨说法”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李建森回忆,2007年6月,北汛地初小接到镇上的撤校通知,要求并到罗家洼完小。胰腺癌晚期的老书记董海林急了,顾不得腰上别着粪袋,拉上北庄子、北大底两个邻村的书记去镇上找领导,好说歹说上面撤回了通知,北汛地初小得以暂时保全。

  李建森到现在都在感谢老书记,“那年10月1日,老书记病重走了,可他还放不下小学校。北汛地距离北庄子、北大底各1华里,撤了学校,3个村的孩子们上学就要绕远。距离村子有5华里的罗家洼完小没有校车,除了父母接送,孩子们就要坐校车到马圈乡,少说也有20多里。”

  2009年,撤校的通知又下了两回,已经是学校教务处副主任的李建森顶住压力求村长,最后,学校总算是留了下来,李建森说,“那时候还有26个孩子,我没硬门子,村里人就是我的‘后台’。”

  “姐弟俩一年的车费、饭费,占去了家里近一半的收入”

  李建森的爱人李银霞在村里管计生,没事时,喜欢和村里的女人聊天晒太阳。2009年以后,她明显感觉到孩子们上学成了家里的“负担”。

  李银霞以邻居的孩子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贾志阳和贾志辉姐弟俩在马圈上学,听他(们)娘说每个月的校车费、中午的饭费要交500多块。刨了寒暑假,一年的花销少说5000块。村里家家户户种十几亩地,一年1万来块的收入,一半就用在了孩子的车马费上。”

  李银霞告诉记者,自从学校成了危房,大概有十几个孩子在外上学,深井镇、马圈乡、头台子村、宣化区,“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甚至租房供孩子读书,男人在家种地,女人在外陪孩子,一年能攒多少钱?”

  作为校领导的家属,村里人常向李银霞打听新学校啥时候建成,因为八、九成的家长还希望孩子回来读书。温玉龙说:“建校申请往上打了好几年,最新的回复是预计2015年动工。因为上级决定恢复北汛地初小,保留农村教学点。”

  这对北庄子、北汛地、北大底的村民来说,是个好消息。

  “太爷办的私塾到现在,如果在我这辈‘撂下’,心里不是滋味”

  1943年,村里一个叫李昌盛的大户用自家祖产在土庙里办起了私塾,自己出任校长,他就是李建森的太爷。到了1949年,这间私塾改为公办学校。70年里,学校从土坯房搬到了砖瓦房,经历过辉煌,也在低谷中徘徊。

  李建森的印象里,家里有一张太爷办私塾的照片,只是年代久远,被本家兄弟传看时,弄丢了。他告诉记者,学校的鼎盛时期是在2000年前后,那时候还是六年制的完全小学,占地面积5930平方米,覆盖5个行政村,在校人数220多人,教职工15人,校舍40余间。即使经历了撤并、保留的周折,在被鉴定为危房前,上学的孩子仍近30人。

  去年11月,李建森从报纸上看到河北省政府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意见》,要求全省偏远农村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不得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撤并学校。看到这则消息,李建森的心里热乎了,这让他看到了复校的希望,“太爷、父亲和我都是老师,从一进校门开始,父亲就告诉我要当个好老师。几代人把爱都给了孩子们,我离不开孩子,更离不开学校。如果学校在我这辈‘撂下’,我对不起祖上,心里更不是滋味。”

  听老师们说,申请新校舍的报告递了一年又一年,从县教体局到省教育厅,每次都是不了了之。大家盼着明年新校舍建起来,可更害怕“雷声大雨点小”。

  采访中,李建森老师鲜言寡语,看上去“颇有城府”。实际上,他满脑子想的是学校,想的是在外求学的孩子们,“村边是112国道,往来的大车车速快、车量大。不管是坐校车还是家长接送,都有安全隐患。而且耽误了家长们干农活,加重了家庭负担。”

  李银霞偶尔会责备丈夫,说他快退休的人还惦记公家的事。李建森不干了,他说就算自己退了休,在学校当个看门的,都乐意!临别时,李建森说,“我和老李从北汛地村小出来,又回到学校教书,我们对这片土地太有感情了。如果能在我退休前看到新学校建成,就没啥遗憾了。”北风里,李建森的头发有些凌乱,但他的眼神有如一束光,热切而有力量。“我要当宇航员”、“我要当研究生”、“我要当歌星”,三个孩子的梦想依然在他们的脑海中憧憬着……站在颓败的旧校操场前,李建森希望再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