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衡水>美食>正文

衡水美食

A-A+2013年12月27日14:11衡水市委宣传部评论

  冀州焖饼

冀州焖饼冀州焖饼

  做冀州焖饼需有一个特制的铁锅,厚5到8cm,头盔状,重20余斤。这种铁锅传热稳定而均匀,汤易吃进去而不粘锅。所用饼条也需特殊烙制,俗称“包袱饼”,不超过3层,烙熟后手工切条,粗细均匀。制作工艺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老汤是用排骨和鸡骨混合熬制的高汤。汤和饼条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是1斤饼3两汤。火候也挺关键,要大火炒,文火焖。时间过长,则饼条发干;过短,则显得粘软,均影响口味。按照传统工艺做的冀州焖饼色泽黄亮,筋道松软,不粘不连,滋味香醇。焖饼的种类有素焖、肉焖(肥肉为大炒焖、瘦肉为小炒焖)、黄菜焖饼(即鸡蛋焖饼)、鸳鸯焖饼(一盘中有两个花样)等几种。

  冀州焖饼有证可考的正宗传人为傅官村的刘立平。

  在冀州宾馆、冀州码头李镇能吃到“冀州焖饼”。

  冀州曹记驴肉

 冀州曹记驴肉 冀州曹记驴肉

  冀州曹记驴肉发端于咸丰年间北京鲜鱼口,发扬于第三代传人曹建功。曹建功(1878—1962),冀州小王庄人,他通过探索,加入数味中药,除去了驴肉性中的寒凉,做得肉质酥烂、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道醇厚、咸香可口,食后对身体有滋补功效。他先后在烟家雾村和千户营定居,在冀州码头李镇打出了“和顺号驴肉”的招牌。三十年代中期,他的二子曹福堂和三子曹立海去天津发展,开了一家“冀州荣祥曹记饭店”(俗称冀州馆),主营曹记驴肉、冀州焖饼和炒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天津中立园饭店的“曹记驴肉”享誉津门,许多文艺界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经常光顾。

  1983年,“曹记驴肉”在天津举办的“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佳食品。同年,注册了“冀州曹记驴肉”商标。八十年代“冀州曹记驴肉”被收录进《天津名吃》及《中国名吃大辞典》等书中。

  在冀州宾馆能吃到“曹记驴肉”。

  枣强鞋底烧饼

枣强鞋底烧饼枣强鞋底烧饼

  枣强鞋底烧饼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年一个叫宋善庄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侄媳张淑霞把祖传的熏肉手艺与鞋底烧饼融为一体,发明了深受顾客欢迎的夹肉鞋底烧饼。

  鞋底烧饼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精粉、麻酱、香油、小茴香、煮肉汤。煮肉需要七种中药配制的调料。所用烤炉是特制的,分上下二层。把面团做成鞋底儿状后,先放在上层的铛上烙,待至七八成熟时便放在密闭的下层烤,使其外皮酥脆。烤好后取出,切开一个口,把已煮好熏制后放在老汤中的肉取出剁碎,放进鞋底烧饼里。趁热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齿留香,别有一番滋味。

  枣强县城东环南头的馄饨楼饭庄,专门经营地方风味小吃——鞋底烧饼和各种炒菜。从馄饨楼走出的几十位弟子,把这一地方名吃推广到了许多城市。

  武邑扣碗

武邑扣碗武邑扣碗

  武邑扣碗,又名家常席、农家席。据说始于宋代,明清两代在当地已负盛名。康熙皇帝三十九年(1700年)巡正定府和冀州,路过此地时偶尔尝之,失声叫绝,赐名“武邑十大碗”,并将其钦定为宫廷膳食之一。扣碗以“净碗”(即肉碗)多少区分“席”的质量和穷富之别。分肥方、肥片、五花、纯瘦、排骨、鱼肉、鸡肉、海带等。净碗制作过程分为煮、熏、改刀、蒸、加汤等,再配以时令蔬菜,组成八个或十个碗席,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素而可口。

  如今的武邑扣碗在保持原来色、香、味俱全的基础上,又推出了20多种特色扣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吸引外地美食专家前来品尝。去武邑吃扣碗请到新乐扣碗或凯祥大酒店。

  故城熏肉

故城熏肉故城熏肉

  故城熏肉历史悠久,它以鲜猪牛肉为原料,加入几十种药材和调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泽棕红,皮烂肉嫩,表里一致,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香,具有开胃驱寒、消食保健作用。熏鸽选用优质肉鸽,成品色泽金红,熏香味浓,入口醇香,营养丰富。故城熏肉不但在县内享有盛名,还畅销衡水、石家庄等周围城市,成为宴席、礼品之首选。

  张印雪根据祖传肉食加工秘方,同时借鉴其他肉食的加工优点,加进了一些滋补中药,经过十二道工序,形成了独特风味,并注册了“张印雪”肉制品商标。目前张印雪加工的猪肉、牛肉、禽肉都十分畅销。

  郭庄食旋饼

郭庄食旋饼郭庄食旋饼

  郭庄食旋饼产于故城县郭庄,是一种具有浓郁农家风味的地方小吃。制作郭庄食旋饼需要一个用砖砌成的特殊锅灶,铛子上摆放着数百块球状瓦砾,俗称“百座山”。饼先放到鏊子上烙到七八成熟,然后放到铛子上的瓦砾上烘烤,随烤随翻随擦油,使外皮酥脆。饼熟后放在圆形案板上切成四瓣摆于碟子上趁热食用。郭庄食旋饼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郭庄人刘汉帛和沙国才。传说李自成吃过此饼后连声说好,并在记帐的纸上写了一个“食”字,然后拿纸在嘴边转一周,做擦嘴状,随后大步离去。为了纪念这件事,他们把“食”字和“旋”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食旋”字,从此郭庄馅饼改名郭庄食旋饼,名声大振。

  目前郭庄做食旋饼的有刘、李、徐、郭4姓60多户,100多人。郭庄食旋饼在鲁西北的聊城、临清及鲁西的夏津、德州、乐陵等地有较大的影响,一些大酒店都聘请了郭庄人做食旋饼,作为他们的特色主食。

  阜城全卤面

  阜城特色手擀全卤面1985年由阜城宾馆厨师李庆雨潜心研制发明,二十多年来,声誉不断提升,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主食。

  该面条加工制作工艺流程考究,要经过手工和面、醒面、机揉面、手擀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十八种全卤调料采用科学营养配方,分别通过炒、烹、炸、煮等多种烹饪技术制成,既保留了固有元素的品质,又调出了各自的特色味道,不仅口感细腻、筋道,而且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还可补充人体必须的各种维生素。

  阜城落锅烧鸡

阜城落锅烧鸡阜城落锅烧鸡

  “落锅烧鸡”创始人是阜城县王集村的张运起,因其驼背,人们便把他做的烧鸡称为“罗锅烧鸡”。1992年,第二代传人为尊重老人,为产品注册了“落锅烧鸡”。

  “落锅烧鸡”有独特的制作工艺,要经过多道工序历经24小时才能完成。在浸味、煮、焖时用一种由15种中药和香料配制的祖传秘方,烧鸡出锅时有一种混合而成的独特清香。二代传人张子杰和李俊珍秉承传统,精益求精。在经营上,以诚信为本,准斤准两,绝不卖陈货,保证了这一传统品牌的独特品质。

  现在许多阜城人都把“落锅烧鸡”作为家乡特产馈赠亲友。同时也被天南海北的客人带到外地。

  王集灌汤包

  王集灌汤包创始人为清末民初的阜城县王集村人刘文通。包子面皮采用发杠面,馅料讲究,并把用特殊配方熬制的肉汤揉进馅里,捏包子时讲究最少捏30个褶以上,使包子外形状如花朵,每笼50个,急火快蒸,包子蒸熟后馅汤分离,汤鲜肉嫩,皮薄流油,食后唇齿留香。王集灌汤包汲取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先进制作工艺,但又有不同于天津狗不理包子和开封灌汤包的独特风味。

  八十年代初,刘文通之孙刘如海重操祖业,后来100多王集人学成后走出家门,进入周边的大中城市,把“王集灌汤包”这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阜城地方名吃推荐给了更多的消费者。

  景县“粉玍达”

  “粉玍达 ”是衡水景县人的一种传统食品。它是把绿豆面和成糊状,在平底锅上摊成饼,烙一面,待熟后折叠成三角状或四角状,然后采用凉拌、炒、炖等方式食用。

  景县人做粉玍达的习俗始于明永乐初年的山西移民,他们住的村也被叫做玍达庄。数百年来,做粉玍达的技术由玍达庄逐渐流传至邻近村庄。相传,旧时京津地区出售粉玍达的也都是景县人。在景县民间,经常会看到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卖粉玍达的生意人。城里的蔬菜门市部也兼卖这种小吃。景县的一些酒店,针对当地消费群体的饮食特点,采用现代烹饪方式,把传统的粉玍达做成许多颇具现代气息的地方特色菜,如糖醋粉玍达、醋溜粉玍达、玍达汤等。景县人在衡水开的酒店也有这种地方特色菜,颇受顾客青睐。

  景县馓子

  馓子是一种传统的油炸面食,始于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分布较广。景县馓子历史悠久,是“馓子家族”中的佼佼者,它以“股条细匀、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著称。相传,旧时京城中所售的馓子大多由景县人制作。运河边上的安陵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景县馓子曾作为贡品经运河北上向皇宫进贡的故事。

  制作馓子所需原料为上等面粉、盐和食用油。其制作工艺包括和面、杠面、醒面、搓条、泡条、缠条、铺(摆)条、成型、出锅几个环节。景县的馓子艺人们恪守着传统工艺,制作馓子时不放味精、色素及其它添加剂,使馓子基本上保持了古时的风味,同时也使馓子具有了天然、无污染和时尚的气息。

  景县不一定是馓子的发源地,但可以肯定的是,景县是“制作和食用馓子”这一古老风俗的保留地。景县民间自古流传着看望产妇送馓子和红糖的习俗。

保存|打印|关闭

查看评论 0评论

感谢您发表评论,您发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发布

发 表 |注册 |退出同步到我的微博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