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廊坊>旅游>正文

两千多双藏筷展现筷子变迁史

A-A+2014年1月25日11:16广州日报评论

清代象牙宝石花筷清代象牙宝石花筷
明代蟹八件明代蟹八件

    两千多双藏筷展现筷子变迁史

  这一年,蓝翔48岁,这之后,他几乎把后半辈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如今,蓝翔已经收集到唐朝以来以及来自朝鲜、日本和泰国的筷子两千多双,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

  这些筷子摆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筷子的变迁史。比如有一件细长的景泰蓝材质的长筒,筒身刻着满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个盖子,下端缀着玉坠。把盖子打开,里面是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两只筷子由细细的银链相连,把银链拆下,竟然还有玄机,原来,筷子中空,银链两头各连着一根牙签,藏于筷中,方便饭后剔牙。蓝翔介绍说:“这种筷子是清代的,满族和蒙族吃饭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后来他们进了北京城,皇家贵族吃饭用刀有损于他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刀和筷子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为老祖宗的纪念品保留,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则更为复杂。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外面包裹着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镊子,另外还有两个银质小碟和两个小酒杯,圆筒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这套餐具,沿路吃饭就不用发愁了。

  “筷”其实是一个方言字

  蓝翔还是为数不多的对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的藏家,他不仅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等8部著作,部分著作还出版了英文、日文和法文版。

  筷子毋庸置疑是中国发明的,但究竟是何时发明的呢?根据蓝翔的考证,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筷子出现在商朝。“《史记》中有‘纣始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是商代末年的君主,他把大象打死以后 ,把象牙锯下来做筷子,显示他大王的豪华气概,这是我们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但这并不是中国的第一双筷子,筷子的雏形则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出现。”

  蓝翔说,筷子这个词,在汉语里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常见的是“箸”,一个竹字头一个或者的者,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箸”旁边再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

  蓝翔介绍说,明代有部书里记载,吴中也就是现在江浙一带的土著,这个“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为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有很多忌讳,“箸”与“蛀”、“住”同音,船停住不走了就赚不到钱了,船被虫蛀了就会漏水,于是就把这个箸改成筷,快快地走,发音变了,字也变了,所以,“筷”其实就是一个方言字。“在《康熙字典》里,只有‘箸’而没有‘筷’,是因为当时这种民间自发的改变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所以没有收入进字典;同时,在《红楼梦》中有“筷”也有“箸”,可以证明当时中国对筷子的称呼正在变化之中。”

  坚持免费开馆 宣扬筷子文化

  从2000年前后起,蓝翔这间位于多伦路的“筷子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并一直坚持至今,在这超过13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收过费,这耗费了蓝翔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他认为,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就是不能放弃宣扬筷子文化。

  “我曾经调查了六千多名中小学生,其中80%的学生都不知道筷子的发明地,还有10%的学生说筷子是日本发明的,中国毋庸置疑是筷子的发明地,这个为什么不能写入教科书,只有我老头子在喊,没有力量,也没有精力”,蓝翔感到深深的无奈。

  虽然收藏了30多年的筷子,蓝翔本人已经是闻名国际的筷子文化研究者,也曾被国际箸文化研究会授予“国际箸文化贡献奖”,他的“筷子博物馆”也曾吸引很多慕名来参观的人,但现在,来参观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了。收藏的两千多双筷子,能在10余平方米的店面中展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筷子只能在抽屉里藏着,“这里根本摆不下,我希望有个大点的房子可以摆出更多的藏筷”。

  在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2011年11月11日,上海成立了“筷箸文化促进会”,蓝翔担任会长,目前,他正在为中国的箸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驻上海记者 周裕妩)

[上一页] [1] [2]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