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在日本是很有收藏基础的,从唐宋开始,就有中国书画流入日本,到了晚清民国,日本更是成为中国书画的主要消费国,日本的书画市场甚至成为当时国内书画行情的风向标,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正是从日本先打开市场,然后波及到国内,行情渐涨。千百年来,日本聚集了大量的中国书画作品,其中不乏皇皇巨著,日本一向被视为中国书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前些年盛行书画回流,就是先从日本开始搜集,后延及到东南亚、北美、西欧等地。回流书画由于出处单纯,“生面孔”作品居多,虽然良莠相杂,却颇受国内藏家欢迎,交易状况特别理想。
早些年的回流书画,主要是通过拍卖公司的海外征集,然后在国内销售。后来大量藏家涌入海外淘宝,其中书画搜集的目的地主要在日本,但是,由于书画资源有限,再加上渠道不畅,许多去日本淘宝的藏家通过市面已经不可能收获太多了。一些精明的商家由此看到商机,通过与日本企业联手,在日本成立以拍卖中国艺术品为主的拍卖公司,这些公司大都集中于东京、京都等地,主要针对的客户群体就是中国藏家,广告的投放主要在中国,甚至连拍卖图录也能准确寄送到中国藏家手上。
每年3月上旬,东京等地的拍卖公司会先于中国开始他们的春季拍卖,我曾置身其间,感觉不到与国内拍卖会有任何区别。近现代书画也是他们主推的品种,一个专场有数百件作品,涵盖了大大小小的画家,名头非常齐全。拍品的底价定得都很低,极具诱惑力,而成交价格往往都能走得很高,哪怕是赝品。这让人颇为怀疑,难道国内拍卖场中常见的种种猫腻已经移植国外?
更为有趣的是,日本拍卖会上不少拍品在国内拍卖会上都露过脸,有些甚至是前两个月刚刚在国内上拍,转眼就到了日本。《吴昌硕书法》是件赝品,曾在北京一个小拍卖公司的2013年秋季拍卖会上出现;《康有为书法》也是赝品(“庚午”即1930年,康有为已去世3年),曾在2013年底上海一个小拍上出现,短短几个月时间又出现在日本2014年春季某场拍卖会上,诸如此类情况的拍品不胜枚举。其实,日本拍卖会上真正征集于日本国内,面孔生而质量好的拍品少之又少,那为何要在日本成立这些拍卖公司来经营中国书画呢?这是商家的一种经营策略:拍品从国内腾挪到日本,换个环境,面对客户不同,熟面孔就变成生面孔,日本毕竟有广泛的书画收藏基础,潜在藏家也不少;同时,利用国人对回流文物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藏家海外淘宝、捡漏的心理,吸引国内藏家到日本竞卖拍品。同样一场拍卖会,由于顾客心理预期不同,国内与国外效果也许会截然不同。
总之,今日日本的一些拍卖会,无论场上拍品还是场下顾客,都不乏熟悉的老面孔。 这个时代,艺术市场的资讯也是全球联网,已经不存在一个可以捡漏的荒蛮之地,更何况近在咫尺的日本呢!
文:黄祥杰
来源:美术报